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许庆民:守护高原上的绿水青山

慧聪水工业网 2025-03-06 08:49 来源:中国环境作者:中环报记者任靖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许庆民在启程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前,仍奔波在野外采样。过去一年,这位扎根高原的生态"哨兵",用脚步丈量三江源,用监测守护绿水青山,更将基层的声音带到了国家立法的进程中。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许庆民:守护高原上的绿水青山

“去年,我建议将生态修复贯穿矿山勘探、开采、闭坑全过程。”在参与青海自然保护区矿权退出工作时,许庆民亲眼目睹了粗放开发留下的“生态伤疤”。“一些矿山前期忽视修复工作,导致后期治理成本远超开发收益。如果前期做好生态修复,后期治理就不会如此被动。”这一建议最终被纳入《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让他倍感振奋。

过去一年,许庆民的视野从青海扩展到全国。在新安江畔的调研经历,让他对生态补偿机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们去的时候并非旺季,但已经有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推动了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许庆民所说的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东流入浙。2012年起,浙皖两省已连续开展三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试点以来,新安江水质连年达标,安徽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优质水源。

2023年6月,浙皖两省签署的《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更是标志着两省从单一的资金激励补偿,转向涵盖水质、上下游产业人才合作等综合补偿,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看着居民们热乎的生活,我真正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许庆民感慨。

“我也希望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能够越来越好,居民们的生活能够越来越好。”所以,今年许庆民提出降低青藏高原区域中央财政投资项目省级及以下资金配套比例的建议。

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青藏高原区域内的地方政府在国家支持下已开展多年水塔修复工作。然而,由于高海拔和严寒气候条件,生态修复成本居高不下。从全局考虑,青藏高原区域内已全面停止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活动,但也因此放弃了许多发展机会和潜在财政收入。

目前,中央投资为提高地方政府积极性,在预算内投资时多有配套资金要求。虽然青藏高原大部分区域已取消配套要求,但作为青藏高原保护后勤保障基地的湟水流域西宁市、海东市,因不在前期设定的无配套区域内,在申报中央资金项目特别是竞争性评审类项目时明显处于劣势。同时,地方债化解压力和提级审查要求也影响了地方争取中央资金的力度。

“国家层面设计地方配套资金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更好推动项目落地,让地方量力而行,避免盲目扩大投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明确和贯彻共同事权的理念,推动地方对各项工作的重视。在当前逐步加大项目绩效考核和财经纪律问责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已逐渐形成量力而行的工作理念。”在调研中,许庆民意识到,青藏高原区域地方配套资金任务较重的区域,多位于重要生态屏障区外围。由于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条件,重要生态功能区内居民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围城市提供教育、医疗和休养等服务。这些区域的建设实际上也减轻了重要生态区域的建设压力。

所以,许庆民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在制定中央专项资金和财政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时,应降低或取消青藏高原全域的地方配套资金比例,推动地方有更多财力用于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要加强对无地方配套资金的中央投资项目的绩效考核和资金使用稽查,避免盲目投资和资金浪费。

“配套资金比例降低,可以帮助地方争取更多的中央资金,也能为青海生态环境保护注入更多的力量。”新的一年,许庆民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也为高原生态保护注入了更多希望。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