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组建民营局 环保民企不再「陪跑」!发改委释放重要信号
当政策红利逐渐转化为市场动能,民营环保企业的航船正从竞争激烈的“近海区”驶向充满机遇的“深水区”。
从宏观环境看,2025年民营环保企业将不再是陪跑者,而是逐步驶向“深水区”。
01、多地组建民营经济局
环保民企开启转型「分水岭」
2月5日,广东举行2025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现场透露,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已正式成立民营经济局。
消息一出,便成为广东地区备受关注的重要信号,更在环保行业激起“千层浪”。
要知道,广东作为环保产业名列前茅的大省,在刚开年就成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将民企话题拉上台面,不得不说给许多陷入低迷的环保公司带来好消息。
结合此前“国家发改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福建、青海、浙江、河北、山西多地陆续组建省级层面的民营经济部门”等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无疑释放出强烈信号:
2025年环保产业格局开始被重塑,环保民企正经历从政策依赖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变的关键“分水岭”。
02、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博弈
聚焦中小环企生存痛点
这场关于环保民营企业的变革,也绝非偶然。
随着政策红利的减弱,国补退坡、价格战、项目萎缩、低价竞标等已成为环保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这些外部环境变化给民营企业带来的冲击尤为直接,也导致“国进民退”的市场倾向愈发明显。部分中小环保公司更是频频出现盈利能力下降、资金链紧张、融资紧收等问题。
所有环保民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以应收帐款为例,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环保上市民企平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达186天,超六成企业资产负债率突破60%警戒线。部分中小环保公司处境则更加艰难,平均账期从2019年的18个月延长至30个月。
显而易见的,当市场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博弈,环保民企的转型突围已迫在眉睫。因此,2025年也被业内称为“渡劫年”。
在此背景下,民营经济局的成立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设立专门的民营经济局,可以集中力量解决民营环保企业的实际问题。
▌从短期来看,可以集中解决账款回收周期长、融资难度大、审批流程繁琐等中小环保民企普遍面临的实际生存痛点,提振环保市场信心。
据国家发改委1月发布的公告,2023年9月民营经济发展局成立至2024年底,已累计收到民营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达2742项,其中有效问题2266项,涵盖拖欠账款、政策建议、侵权纠纷、要素支持及其他类问题,已办理并进一步跟踪问效1097项,正在推动办理1169项。
这些问题中必然包含部分环保民企的问题,但具体数量尚未明确公布。
▌从长期来看,民营经济局将成为环保民企转型升级的“关键推手”,在产业重构、技术创新、兼并重组、效率赋能等方面,为其寻找和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助力从“陪跑者”转变为“领跑者”。
在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的这两年,寻求与国央企的合作,成为许多大型环企摆脱困境的第一选择。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生态环保产业收并购50起,涉及金额223.7亿,其中以国有企业收购龙头民营环企为主。
然而这种“投靠”却并非中小型环保民企的良药,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行业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大多数中小型环保民企因自身规模小、资产规模有限、项目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本身就容易被国央企拒之门外。即便有合作意向,也往往面临更加不平等的地位。
此时,民营经济局便能够给各个民营环保公司“撑腰”。
据了解,华南某城市民营经济局联合XX银行推出"环保订单贷"产品,即允许企业以中标合同作为核心质押物,用以解决中小环企存在的"有订单、缺首付"困境。该模式已带动当地环保企业集群中标金额同比增长近50%,订单平均执行周期缩短60天。
另外,以广东民营经济局为例,
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结合国家“两新两重”项目资金池,整合“技改10条”“降成本10条”“科技金融15条”等工作部署,积极谋划一批增量政策,撬动产业链重构。
其"民营经济十条"明确要求每年安排不低于100亿元专项资金,对符合要求的科技型环保中小企业可给予研发费用200%加计扣除。
对于环保民企技术创新层面,也有圈内人士爆料,广东的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将突破2000亿,覆盖3万家中小微企业,助力企业科技创新。
可以看出,当政策红利逐渐转化为市场动能,环保民企的航船正从竞争激烈的“近海区”驶向充满机遇的“深水区”。
03、「拿项目谋生存」的环保民企
解决“温饱”不成问题
事实上,在市场厮杀惨烈的这两年,也有一批或默默摸索定位,或强势杀出重围,或完成产业重构,或频频拿下项目的环保民企。
在项目数量上,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1-11月,民营企业拿了19,406个项目,占项目总量的约70%;项目金额共计4342亿元,约占总金额33%。
虽然仍呈现“数量多、金额少”的明显特征,但与2022年、2023年相比,项目数量和金额均有明显增长。
这就意味着,对于众多中小型环保民企来说,“拿项目谋生存”的势态是一路向好的,解决“温饱”是不成问题。
另外,通过垂直整合自身业务,精选细分领域或拓展新赛道,也帮助一部分环保民企在这场“淘汰浪潮”中站稳脚跟。
随着“双碳”等目标的推进,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在全国54个试点城市铺开。截止到2024年年底,共发布89条EOD项目招投标信息,总金额约1700亿元,其中2024年中标EOD项目共有76个。
从中标单位看,民企占比虽小,但它们在流域治理、矿山修复、固废回收、再生水资源化等领域的专业优势正在转化为市场机会。
话说回来,即便是成功“拥抱”国央企,双方合作模式也基本是“国央企提供资金+环保民企负责技术”。
04、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启幕的关键时间节点,民营经济局的“遍地开花”,可以说正在为环保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总的来说,2025年,民营环保企业将不再是陪跑者,而是逐步驶向“深水区”,成为环保产业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