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京10周年 超1600万北京市民喝上了南来之水
“城区水厂用‘南水’比例由2015年的67%提高至2024年的近80%,超1600万北京市民喝上了南来之水。”12月2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介绍南水“进京”情况。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进京前,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00立方米左右,远低于联合国认定的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10年前的今天,南水北调中线水到达北京市团城湖调节池,标志着北京水资源利用开启了新篇章。
超106亿立方米南水进京,缓解首都供水压力
“我们已累计利用‘南水’超106亿立方米,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松波介绍。
为保障市民用水安全,北京市加快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建设,建成输配水管线近200公里、调蓄设施3处,让“南水”与密云水库实现“握手”,不断织密“四通道、两环线、九水源、多级调节”的水源保障网(“四通道”为东南西北四条外部水源线路;“两环线”为两条水源输水环线;“九水源”为五处地下水储备水源地和四座地表水库;“多级调节”为利用水库和水厂调节池构建年际与年内、在线与补偿相结合的分级调蓄系统)。
北京立足优先用足用好“南水”,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建成郭公庄、亦庄、石景山等16座配套水厂,日处理能力近500万立方米,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1.0提升至1.3,城市副中心和大兴、昌平、房山、门头沟等郊区新城也用上了“南水”。完成1300余个小区和单位的水源置换,推动137个村纳入公共供水覆盖范围。城区水厂用“南水”比例由2015年的67%提高至2024年的近80%,超1600万北京市民喝上了南来之水。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副总经理曹楠指出,随着通州第二水厂、黄村水厂等新水厂相继建成投产,自来水集团接纳南水的水厂由初期的6座增加至14座,日均取用南水量由70万立方米增加至320余万立方米,夏季供水高峰期间南水水量占北京城区供水量八成以上,南水已成为北京市主力供水水源。
“节”字当先,用好来自不易的南水
“节水是首都发展和水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出路。”刘松波表示,“南水”进京后,水资源状况得到缓解,但人均水资源量也仅是150立方米左右,“家底子”还是很薄,做好节水工作是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治本之策。
10年来,北京市全面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要求,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让水资源利用效率更高、服务保障更有力更可靠。北京城市总规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常住人口总量上限,全市16区全部建成节水型区,重点高耗水企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节水型高校创建比例达70%以上。
北京用水总量在持续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支撑了经济总量翻番。2014年到2023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从16.35立方米降至9.3立方米。
自来水集团也围绕“供水集团也是节水集团”的工作要求,最大限度用好每一滴来之不易的南水。
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自来水集团构建了空中、地面、地下“三维”全覆盖的漏损管控体系,实现大范围漏失监测,进一步提升漏损管控质效。十年来,管网漏损率从12.6% 降至8.79%,累计节水超2.23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集团通过尾水回收利用、分区精细化调度、智能精准调度等方式,不断提高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集团通过技术改造将水厂工艺尾水回流至制水工艺前端,实现尾水100%回收利用;积极调整优化调度策略,逐步建成永丰、亦庄等8个独立调度区,精细化调度减少管网运行压力,年节水900余万立方米、节电200余万度。
改善水资源分布,推动水环境改善
“南水北调一期工程通水以来,改善了北京市的水资源分布状况,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成为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有利条件之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指出。
十年来,北京市积极践行“三水统筹”,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统筹推进,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稳中向好,南水北调一期工程的通水成为北京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助力。
生态环境部近日公布了第三批38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北京清河位列其中,其注重“三水”统筹、系统治理,构建水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正是北京市的一个缩影。
十年来,北京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显著,与2014年相比,全市优良水体比例从不到50%,提高到目前总体保持在70%以上,劣V类水体占比从40%左右,到目前实现动态消除。2023年,Ⅰ—Ⅲ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71.3%,较2014年增加24.4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河流。
得益于水质改善和生态治理措施,目前北京市水生态状况总体良好,水生生物物种丰富,土著鱼类普遍存在,超过一半的河流以及超过七成的水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优良水平。
“未来,北京市将继续以‘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为目标,统筹‘三水’治理,推动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以首善标准奋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北京。”刘贤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