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企业名称“去环保” 今年已有7家!
每到岁末,都经常有一些大新闻曝出。
12月25日晚间,同兴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同兴环保”)发布公告,公司决定将证券简称由“同兴环保”变更为“同兴科技”,该变更于2024年12月26日生效。之所以变更,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一体两翼”的战略定位,公司目前的主要业务涵盖减污降碳解决方案、新能源关键材料等领域,变更后的简称将有助于明确公司的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已先后有盛剑环境、中金环境、朗坤环境等7家企业变更名称,去掉了名字中的“生态”“环境”“环保”两个字。之所以出现这一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当前资本市场对环保行业估值较低,另一方面也是上述公司主动调整发展战略,聚焦优势主业。
1 证券简称变更为“同兴科技”,中文名称保持不变
同兴环保,创立于2006年,是深交所主板上市企业,核心业务包括除尘及脱硫脱硝环保工程总承包(EPC)、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生产及配套服务、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CCUS)等。12月25日,同兴环保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变更公司证券简称的议案》,同意公司证券简称由“同兴环保”变更为“同兴科技”。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变更只涉及到证券简称,而公司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英文简称都保持不变,证券代码也依然是“003027”。
为什么要变更名称?同兴环保解释称,这是因为公司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成为减污降碳整体解决方案及新能源关键材料提供商,目前的主要业务除了传统的除尘、脱硫、脱硝协同治理环保总承包项目、低温SCR脱硝催化剂、CO净化催化剂研发、生产及服务等,还囊括了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的研发、生产与服务等。
公司网站介绍,围绕“双碳”目标,同兴环保积极布局CCUS业务,先后与大连理工大学建立CCUS联合研发中心,与浙江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作为中方牵头单位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韩政府间能源技术合作项目)——基于热电厂烟气细颗粒物等污染物治理及碳捕集和利用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新能源方面,公司还联合西南大学团队成立合肥皓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年产20000吨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生产基地,并积极推进钠离子电池技术迭代升级。
正因为如此,同兴环保目前已形成了非电行业烟气治理业务、碳捕集业务和新能源业务“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基于此,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司“一体两翼”的战略定位和布局,进一步增强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公司的认知,所以他们才将证券简称由“同兴环保”变更为了“同兴科技”。
未来,新的证券简称将有利于明确公司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更好地推动和实现公司发展战略,更好地传递公司转型发展决心和长期投资价值,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总之,这次变更名称符合公司的业务实质,也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
2 业绩滑坡,营收、归母净利润“双降”
同兴环保之所以要变更证券简称,深层次的原因可能与业绩增长乏力有关。今年前三季度,同兴环保实现营收4.06亿元,同比下降23.9%;完成归母净利润1950万元,同比也下降了30.6%。再往前,今年上半年,同兴环保实现营收3.03亿元,同比下降12.60%;归母净利润1972.55万元,同比下降50.39%。
事实上,同兴环保营收和净利润“双降”的情况已经持续很久,公司2022年年报和2023年年报都显示,其营业总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增幅均为负值,特别是2023年,同兴环保归母净利润的下降幅度甚至达到78.69%。同兴环保董事长郑光明前不久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也坦承,“今年整体表现有所好转,但对于过去两年的业绩滑坡,我们需要深刻反思。”
面对增长压力,公司也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调整。例如,为了减少层级,同兴环保放弃了过去科层制的组织架构,成立了工程事业部、催化剂事业部、CCUS(碳捕集、封存与利用)事业部,以求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业绩考核方面,同兴环保也大力变革,考核聚焦收入、利润、现金流等关键指标。此外,同兴环保还大力推动全流程降本工作,着力从营销、设计、生产、采购、交付等环节挖掘降本机会。截至今年10月底,公司运营成本较去年同期下降2815.73万元,同比降幅达25.85%,降本效果非常明显。
除了以上说的这些,根据当前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同兴环保还积极拓展新的降碳业务板块,努力培育新增长极。新的增长极,一个是CCUS业务发展,另一个则是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的研发、生产与服务。以CCUS业务为例,公司自主研发的TX-1碳捕集吸收剂,采用独家抗氧化剂技术,运行寿命较传统单乙醇胺延长20倍至300倍,再生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
总之,业绩下滑促使同兴环保积极拓展新业务板块,新业务板块初具规模后,公司又适时变更了证券简称,从而更好地体现“一体两翼”的新布局。
3 今年以来已有7家,“去环保”更名潮来了
事实上,同兴环保改名的逻辑,也与其他几家环保企业差不多。今年以来,已有不少企业,把名字中的“生态”“环境”或“环保”两个字去掉了。
7月,盛剑环境完成工商变更登记,中文全称正式变更为“上海盛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盛剑环境”变成了“盛剑科技”。之所以更名,是因为近年来,公司聚焦半导体附属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电子化学品材料的研发攻关、创新应用,在研发验证、机型升级、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公司全称中的“环境”“系统”已不能准确描述和涵盖公司当前部分业务。
10月30日,中金环境也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南方泵业,吸收合并完成后,公司名称也将变更为“南方泵业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南方泵业”。据了解,2021-2023年中金环境业务板块中,泵业营收占比达78.5%、80.9%、88.2%,而环境治理业务则营收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差。因此,吸收合并和更名方案有利于聚焦先进制造业主业,强化南方泵业的品牌效应和公司核心竞争力。
仅仅过了一天,10月31日,朗坤环境也宣布,拟将公司中文名称变更为“深圳市朗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朗坤环境”暂时不变。改名的原因,是因为随着公司经营范围的扩大,公司业务由有机固废资源化处理业务单一板块扩张为生物质资源再生业务与合成生物智造业务两大板块,为符合公司目前业务实际情况,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故变更公司名称。
除了他们,还有美晨生态、路德环境、唯赛勃环保也公告打算去掉“生态”“环境”或“环保”的标签。
纵观这些改名的案例,细节处可能各有差别。比如,朗坤环境是把中文名称改了,证券简称暂时不变;而同兴环保则是只改证券简称,中文名称保持不变。但相同的是,这些上市公司,都在名称中去掉了“生态”“环境”或者“环保”两个字,总计已达7家。之所以改名,按照他们发布的公告,原因不外乎为了“更符合业务实际情况”“聚焦主业”。
“青山产业评论”也认为,这轮“去环保”大潮的背后,其共同原因是回归优势、聚焦主业,也是当前行业转折期下的主要演变趋势。除了聚焦主业,也有观点指出,改名潮或许与资本市场当前对环保行业估值过低有关。
有统计显示,目前,在所有31个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值均值行业排名中,环保行业排名垫底,大约为4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