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与压力 坚守与希望 环境产业路向何方?
当前的环境产业正在深度调整和持续蓄力,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变革动能和发展潜力。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下,身处转型浪潮中的环境企业,如何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建立发展新模式,重构增长新业态,探寻产业发展新路径?
2024中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大会暨环境上市公司论坛上,苏伊士集团亚洲高级副总裁孙明华主持,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威立雅高级副总裁、中国总代表黄晓军,北控水务集团高级副总裁于立国,维尔利集团董事长李月中,瀚蓝环境总裁金铎,深圳环境水务集团副总裁冀滨弘等嘉宾,围绕“展望十五五,万亿绿色转型浪潮下产业发展路在何方”展开精彩对话,现场反响热烈。
日子不好过
今年上半年,200余家环境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整体双降。日子仍然不好过,不仅是头部企业的深刻体会,可以说整个环保行业都感受到了日子难熬。
“客户的需求变了。”李其林表示,清新环境以工业烟气治理起家。工业环保不容易做在于工业客户的难以选择。过去十几年,清新的客户群体非常稳定,但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整个能源系统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李其林说到,虽然这两年火电投资并没有大幅度减少,但传统煤电逐步从主力机组变成稳定机组,火电机组的稳定性、可调节性,将成为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坚强后盾和电力供应的“稳定器”。“双碳”背景下,清新的大气治理业务一方面要降本增效、节能降耗,为低负荷配套运营能力做技术储备,另一方面要结合客户向新能源转型中的需求做衍生服务。
需求的改变,深耕环保市场几十年的外资巨头也感同身受。
这些年,随着环保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环境治理需求也已经发生改变,大建设大投资到大运营,再到支撑绿色发展,环保行业新的应用场景在不断生成。
黄晓军表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对于环保如何去做、如何发展的想法和过去不一样了,再加上财力等多方面因素,政府对企业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
“苏伊士也感受到了变化”,孙明华坦言道,一方面,增量市场放缓,政府补贴削减,企业整体的盈利在下降,另一方面,外资和中国企业的压力有所不同,外资企业应收账款并不高,但由于投资回报等原因,外资在中国的投资意愿减弱,有投资才有发展,相信随着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落地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解决,中国市场会持续回暖,苏伊士对中国市场始终充满信心。
于立国坦言,困难是肯定的,困难的核心其实还是资金问题,如果解决“钱”的问题,运转就顺畅了,新业务也自然有了。
对于“熬”的感觉,民营环境企业可能感受更为深刻。
李月中表示,这两年碰到很大的困难是市场需求在下降。生态环境治理行业其实跟房地产行业类似,一个年轻人已经到了成熟期,如果还指望给他充分的营养让他快速长大并不现实。所以环境治理要守住两个基本盘,一是将原来纯粹的市政向工业转型,从原来工程治理向服务转型。
无论是国企、外资还是民企,大家都在艰难成长。金铎表示,瀚蓝环境在“十三五”时期形成了以固废处理为一体,以水务、能源为“两翼”的多元化布局,得益于协同与互补效应,瀚蓝环境在应对应收账款压力、抵抗行业内卷以及提升产能利用率等行业挑战方面都有着较好表现,可以说这些年瀚蓝在相对平稳地度过当下的困难时期。
在金铎看来,卷和痛苦,一方面是压力与挑战,另一方面也变成企业真正提升自身能力为客户创造价值能力的契机。这也是成长的过程。
不过很无奈的是,这些年环保行业在资本市场一直被严重低估。金铎认为,随着行业转型的深入,其未来前景是乐观的。“十四五”大规模的投资建设阶段过去后,企业手上拿的都是有长期特许经营权的运营项目,虽然暂时面临一定的应收账款压力,但总体而言,企业现金流一定会逐渐改善,良好的现金流未来也会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环保行业是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不是进入到一个没有希望的时期”,金铎肯定的表示,环保行业应该得到资本市场的重新认识。
转型
今年,威立雅提出“GreenUp战略计划”,旨在加速部署更经济且可复制的解决方案,以消除污染、脱碳和资源再生。威立雅计划利用其在水、能源和废弃物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在20亿欧元投资支持下,实现脱碳、消除污染和资源再生等业务增长。
黄晓军表示,威立雅已不仅仅是一家环境企业,正在致力于成为全球生态转型的标杆企业。公司在环境领域的基础上,持续拓展节能减排、降碳去污、新能源经济等新业务板块,并积极推动高新技术转型,大幅增加研发投入。行业前景广阔,威立雅也将通过这些积累,迎来更大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转型也成为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无论是国际巨头还是国内环境企业,都在加快转型步伐。
北控水务,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近年来致力于转型发展。于立国指出,2024年,北控水务将“科技发展平台”融入集团平台化战略,以科技发展引领轻资产转型,推动行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开启轻资产“元年”,继续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全力以赴推动北控水务的二次增长,推动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持续跃升,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北控水务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投资驱动阶段,公司过去主要依靠投资扩张;其次是服务导向阶段,2020年公司提出“客户为源”理念,向服务型企业转型;第三阶段是科技创新阶段,公司正向科技创新型企业迈进,学习国际先进企业如苏伊士、威立雅的经验,北水科技公司已于3月成立;最终目标是成为平台型企业,北控水务正稳步推进这一转型。
于立国坦诚,转型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的挑战,投资型业务相对容易盈利,而技术型业务盈利难度较大。面对这些困难,公司也希望和行业一起,报团取暖、共克时艰。
清新环境同样处于转型变革期。李其林表示,目前,清新环境正围绕大气、水务两大基石业务,聚焦“工业+市政”领域,发展“气”“水”“能”多要素业务体系。做好存量业务,践行生态化、低碳化、资源化战略布局,同时打造低碳产业,大力拓展工业节能及综合能源服务,协同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修复、环保装备制造等业务,轻重结合,力争在转型发展期夯实好核心竞争力,为新一轮创新发展积蓄力量。
李月中提到,维尔利集团近年来的转型主要聚焦于资源化和能源化方向。在国内,生物质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部分,并没有像光伏和风能那样发展迅猛。央企和国企对这一领域关注比较少,主要是因为生物质能源难以快速实现产业化,且项目较为碎片化。因此,维尔利集团在转型过程中,积极布局生物质能源领域,以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李月中也坦言,转型需要成本,即便看好一个市场看准时机进去,深入参与的时候,很有可能还是要“交学费”,所以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提高认知水平,还要增强决策力和执行力,民营企业更需要这些能力。
深圳市是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作为深圳市属水务环境板块资源集中的整合平台,深圳环境水务集团这些年也在持续创新发展。集团2019年在深圳水务集团基础上重组成立,业务涵盖原水供应、本地水务运营、环境治理、科技创新、投资发展、设计建造六大领域。
冀滨弘介绍到,集团的主业包括环境和水务两大块,其中环境板块是新增长点,也是相对需要大力发展的板块。在国家和省市要求高质量发展下,作为作为供排水一体化先行示范的环境水务综合服务商,深圳环水集团也在积极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多业务协同的新格局。
近年来,深圳环境水务集团利用全产业链丰富业务场景,开展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研发攻关,加速形成水务新质生产力,同时,建设生态资源中心,创新打造面向超大型城市多污染物协同、集约处理处置需求的全新解决方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会议上,多位嘉宾提到,在财政压力下,要回归市场本质,要积极推动各地政府真正落实污染者付费机制,把价格机制传导到真正的用户方,形成良性的行业造血机制。这也是从源头上做减量化、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对此,孙明华表示,一方面,水务行业多年来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来弥补污水处理价格的空缺,这也是造成水处理行业各家公司应收账款问题十分严重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对污水处理价格的弥补,也为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这一阶段是建立未端收费机制的最佳时机,也是行业内未来应共同努力的方向。
坚信与坚守产业价值
“环保行业其实挺好的!”这次大会上,和君咨询副董事长李向群在经过一番数据分析后感叹,他所看到的“十五五”机会,仍然在环保行业,引发现场很大的共鸣。
“这个行业是公益性,我们对行业有感情”,李月中呼吁,行业要抱团取暖,形成真正开放的供应链合作,实现共赢。
环保行业始终是刚需,在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的增长点和亮点。黄晓军认为,行业的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深入理解和共同支持。政府多给一些鼓励性政策、增加政策支持以及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来促进环保行业的健康发展。企业自身也需要在危机中寻找机遇,静下心来,思考行业发展方向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优化运营效率。在当前的市场状况下,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和商业模式的探讨。
困难归困难,市场其实还在。于立国表示,北控的逻辑线主要是降本增效与创造价值,创新要沿着这两个方向。
孙明华表示,苏伊士集团也正在降本增效,强身瘦体,优化资产配置,强化核心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苏伊士集团近年来在不断加大新能源和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的创新研发投入。
金铎表示,对于瀚蓝来说,未来要做三件事,一是老业务开拓新市场,包括国内和海外市场,同时提高项目回报水平,实现提质增效,To G业务一定要实现社会总成本最小化。二是积极探索新业务在老市场来做,依托于现有形成的国内外产业基地探索能源化、资源化方向,实现资源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同步积极用好创新型金融工具实现逐步轻资产化发展,把更多精力聚焦在技术和运营管理能力提升上。三是提高环境产业“含科率”,提高产业技术进步、科技创新价值。
孙明华在对话结尾表示,尽管环保行业当前面临一些困难,但只要保持坚持和信心,美好的未来肯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