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治理十年:蓝天再现 “蓝海”消失|青山

慧聪水工业网 2024-09-11 11:16 来源:青山产业评论

大气治理十年:蓝天再现 “蓝海”消失|青山

 凭借国家层面在治理目标上的明确和坚定,中国企业在技术路线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了火电烟气治理市场的飞速发展。

但随着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的完成,我们可以看到,“急先锋”火电烟气治理的市场很快进入存量阶段。尤其在 2018 年后,烟气治理的重心逐渐转向非电行业。

而随着市场极速转变,昔日的大气巨头们也都在积极的谋求战略转型与升级,清新环境在四川发展(四川国资)的加持下已从大气治理专业服务商蜕变成四平八稳的环境综合服务商;龙净环保则搭乘紫金矿业的新能源快车,转身发力新能源市场;而菲达环保几经周折,加入了浙江环保集团的队伍。

整个行业在十年间风云变幻,见证了中国大气治理从集中到分化、从高光到转型的时代变迁。青山研究院将通过本文系统复盘大气治理市场发展,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有价值的参考和启发。

大气治理十年:蓝天再现 “蓝海”消失|青山

十年大气治理

“大战”之后的新挑战与新格局

过去十年,中国的大气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蓝天保卫战成为环保领域打的尤其漂亮的一场大战役。

在政策驱动下,各个行业,尤其是工业领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治理变革。通过严格的法规、技术改造和市场化机制,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然而,在这场“大战”胜利的背后,行业内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市场格局的重塑。

政策红利之下:行业的结构性阵痛

中国的空气污染治理始于政府的强制性政策驱动,特别是自 2013 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以来,蓝天保卫战的行动方向逐渐明确。

政策制定层面,通过明确的排放标准、考核指标和奖惩机制,各级政府对重点行业进行了全面监管。这些政策措施不仅涵盖了火电、钢铁、水泥等传统高排放行业,还逐步扩大到非电工业和交通、居民燃煤等源头。

“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政策的实施显著减少了燃煤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同时,差异化的环保电价和排污收费制度为高排放企业施加了经济压力,促使其进行环保设施升级和技术改造。

此外,市场化的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机制逐步引入,为企业提供了以市场手段降低排放的途径,推动了环保经济性的提升。

但政策的强力推动也带来一些行业的结构性变化。

以钢铁和水泥行业为例,这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在政策压力下纷纷进行环保改造,虽然短期内治理效果显著,但也引发了产能过剩与低效扩张的问题。很多企业在面对激烈的环保竞争时,选择低成本的合规路径,导致市场上技术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

治理成效之下:企业的现实困境

大气治理政策的实施直接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改善,这种效果是肉眼可见的。据数据显示,2013 年至 2023 年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 PM2.5 年均浓度下降了近 60%,重点城市群的重污染天数显著减少,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空气治理效果尤为突出,成为蓝天保卫战的典范。

但数据背后的现实也透露出了治理的不均衡性和行业的多重困境。火电行业作为大气治理的“主战场”,率先实现了超低排放改造,治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但在非电行业,如钢铁和化工,由于污染物种类复杂且治理技术要求更高,企业的环保投入往往居高不下,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难以为继,治理效果参差不齐。尤其是 VOCs 治理,作为近年治理的重点,部分行业的治理进展较慢,且缺乏成熟的技术路径。

此外,行业内部的环保改造步伐并不一致。大型企业依靠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能够实现环保设施的高效运行,而中小型企业则常常陷入“改不起、养不起”的困境。这种不平衡的治理格局导致行业内部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低效产能依然存在,且行业整合的压力日益增大。

标杆案例之下:行业经验的复制与挑战

大气治理政策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也在于行业内部的积极响应和具体措施的落实。

在火电行业,通过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幅降低,这一治理模式成为其他高排放行业的标杆。

在钢铁行业,部分龙头企业率先实施了全流程的烟气治理改造,包括烧结机脱硫、焦炉烟气脱硝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污染防治体系。

水泥行业的治理则聚焦于“协同处置”模式,即利用水泥窑的高温条件进行废物处置,在减排的同时实现资源化利用。

然而,这一模式对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仅有部分大型企业具备成功实施的能力,难以在行业中全面推广。

而化工行业的治理由于 VOCs 排放问题的复杂性,企业在技术路径选择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治理技术的效果和经济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尽管这些成功案例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但各行业在治理过程中也暴露出技术适应性差、运行维护成本高、政策执行偏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治理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同时进一步增加了行业治理的难度。

大气治理十年:蓝天再现 “蓝海”消失|青山

消失的蓝海

非电烟气治理行业的困境与挑战

尽管过去十年的大气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背后,非电工业烟气治理市场正逐渐从“蓝海”走向“红海”,行业面临着市场饱和、竞争加剧和技术瓶颈等诸多挑战。

非电行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其治理难度远高于火电行业,导致市场的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发生了显著变化。

市场饱和与竞争加剧:蓝海市场的快速转变

随着政策压力的加大,非电行业环保市场在过去几年经历了快速增长,但这种增长伴随着供给过剩和激烈竞争的现象。

环保企业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市场,各类技术和设备供应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迅速填补了市场需求。

然而,随着重点企业环保设施的逐步完善,市场需求的增长开始放缓,尤其在水泥、钢铁、化工等传统高排放行业,治理项目的新增量逐年减少。

市场饱和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价格战的频繁爆发。烟气治理企业为争取订单,不惜压低价格,甚至提供质量打折的技术和设备。

这种恶性竞争导致市场利润率急剧下降,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明显不足。以钢铁行业为例,企业在选择脱硫脱硝技术时,往往倾向于低成本方案,导致部分技术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治污不达标的情况。

此外,水泥行业的环保改造项目也因价格竞争而普遍缺乏深度治理,部分企业只做表面文章,未能达到实质性的减排效果。

这种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使得原本广阔的非电烟气治理市场逐渐失去了“蓝海”的特征。

环保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在降本增效和创新投入之间寻找平衡,而这种短期化的经营策略,进一步限制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服务质量提升,陷入“低价低效”的恶性循环。

政策多变与执行不稳:市场需求的不稳定

非电行业的治理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在于政策执行的复杂性与标准的不确定性。与火电行业的统一标准不同,非电行业涉及多个细分领域,各行业的排放标准和监管要求不尽相同。

政策的多样性和地区性差异导致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无法形成统一的治理模式。

例如,钢铁行业在不同地区的排放限值差异显著,有些地方政府出于经济考虑,对企业的环保要求较为宽松,导致企业在环保投入上态度摇摆不定。

另外,政策的不确定性还表现为环保标准的动态调整。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不断收紧,排放标准多次提高,企业在环保设施的设计和运行上需要频繁进行调整,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和环保成本。

特别是在化工行业,VOCs 的排放治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监管,相关标准更新频率较高,企业往往难以及时跟进,导致环保投入的持续性受到影响。

这种政策的不稳定性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信心,很多中小型企业因缺乏对未来政策走向的预判,而选择最低成本的合规路径,这不仅削弱了环保改造的深度,也导致了市场需求的不稳定。

面对不断变化的政策要求,企业的环保投入呈现出短期化和应急化的特征,难以形成持续的环保治理体系。

技术瓶颈与创新乏力:治理难度与经济压力并存

非电工业烟气治理的技术难度远高于火电行业,涉及多种复杂污染物的协同治理,对技术创新和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市场上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传统技术升级乏力,客观来讲,是比较难去应对非电行业的多样化治理需求。尤其是在钢铁、水泥和化工行业,治理技术的成熟度和经济性始终是企业环保决策的关键瓶颈。

在钢铁行业,脱硫、脱硝和除尘技术的改造投入巨大,且运行成本高昂,企业普遍面临“治得起但用不起”的尴尬局面。部分企业为了降低运行费用,选择在非高峰时段停运环保设备,影响了治理效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在水泥行业,高温、高湿环境对除尘设备的性能影响较大,现有技术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企业在选择技术路径时常陷入两难:选择高效技术成本过高,而低成本方案又难以保障达标排放。

化工行业的 VOCs 治理则面临技术路径不明确和处理效果不稳定的双重挑战。由于 VOCs 种类繁多且毒性较强,目前的治理技术多以吸附和催化氧化为主,但设备投入和运行成本居高不下。

尤其是中小型化工企业,往往缺乏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导致环保治理停滞不前。市场上虽然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治理方案,但其高昂的投入和不确定的经济回报,仍难以大规模推广。

这种技术瓶颈的存在,使得非电行业在环保治理的实际操作中,常常面临成本与效果的矛盾。技术创新的乏力不仅削弱了行业整体的减排效率,也让企业在面对环保压力时选择了更加短视的应对策略。

治理难度与经济压力的并存,使得非电工业烟气治理市场从“蓝海”逐渐转为“红海”,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


大气治理十年:蓝天再现 “蓝海”消失|青山

未来5年

烟气治理领域的3大趋势

未来五年,中国烟气治理行业正站在新的变革起点。在政策驱动和技术创新的双重作用下,市场格局正在悄然重塑。

传统治理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严苛的环保要求,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而行业的焦点逐渐转移,新技术、新模式、新路径不断涌现,推动烟气治理向更加复杂与精细的方向发展。

趋势一

精细化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非电工业烟气治理的新方向

非电工业烟气治理已经成为当前大气领域的主战场,但未来五年,行业将从大规模改造转向精细化治理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由于污染物种类多样、排放不稳定,对治理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单一工艺已难以满足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需求,企业需要在精细化治理上寻找突围方向。

在青山研究院的调研中,我们看到精细化的工艺控制和技术集成正在成为趋势。以钢铁行业为例,烧结机、焦炉和高炉等工艺环节的多污染物排放需要综合治理,单一脱硫或脱硝已无法满足最新的排放标准。

这种复杂性为提供集成化、模块化的治理方案创造了机会。企业将更关注如何在同一套系统中实现多种污染物的有效处理,从而达到排放标准的同时降低运行成本。

而在化工行业,VOCs 与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的协同控制将是技术创新的重点。未来的治理技术不仅要解决单一的排放问题,还需兼顾不同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工艺适应性。

这种协同控制的需求将推动环保技术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推出提供广阔空间。

趋势二

智慧环保与数字化转型

智能升级引领烟气治理

除了上面讲的工艺控制之外,智慧环保和数字化转型也正在成为烟气治理行业的核心驱动力。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成熟,烟气治理企业将更多地借助数字化手段来优化治理过程,实现精准控制和高效运行。

未来五年,智能监测、数据分析、工艺优化等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将推动烟气治理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智能运维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通过智能传感器和大数据平台,企业可以实现对环保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大幅提升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钢铁、水泥和化工行业复杂的治理工况和高能耗特征,使得智能运维系统不仅可以减少设备维护成本,还能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企业优化工艺参数,提升经济性。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技术在烟气治理领域的应用同样前景广阔。基于 AI 的工艺模拟和优化,可以帮助企业在面对多变的排放工况时,迅速找到最优的治理路径和操作参数。

例如,化工行业复杂的 VOCs 治理过程中,AI 优化系统可以实时调整催化剂活性和反应条件,实现最佳治理效果。这种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将显著提高治理效率,并为企业创造新的市场价值。

趋势三

区域差异化与行业定制化

综合解决方案的崛起

在青山研究院的调研中,烟气治理市场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区域性和行业特征的差异化治理需求。

随着各地环保政策的逐步细化和分级管理的加强,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排放标准和治理重点差异明显。烟气治理企业需要针对这些差异,提供定制化的治理方案,以提高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例如,京津冀地区钢铁行业的排放治理需求和长三角地区化工行业的 VOCs 治理需求截然不同,环保企业必须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设计差异化的技术路径和服务模式。

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不再仅仅依赖于单一技术的先进性,而是对企业在技术整合、项目管理和服务交付能力的全面考验。

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也意味着环保企业需要从单一设备供应商转型为全流程的服务提供商,提供从前期评估、方案设计到设备集成和后期运维的全链条服务。

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项目的整体实施效率,还能通过后期的运维服务与客户形成长期合作关系,提升企业的市场黏性和持续收入能力。


大气治理十年:蓝天再现 “蓝海”消失|青山

在小溪小流中

筑牢立身之本

中国大气治理领域是最早进入存量市场的环保领域,这一趋势正逐渐蔓延至整个环保行业。随着中国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和污染治理成效的显现,传统的末端治理市场正在趋于饱和。

市场需求不再是无边的蓝海,而是逐渐被分割成无数的小溪小流。大型企业主导的时代正在终结,行业竞争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

未来,市场将更加关注专业化和差异化的细分服务,精细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成为新常态。环保企业不再依赖于单一的规模优势,而是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和定制化服务来满足复杂场景中的治理需求。

蓝天的守护已见成效,但面对消失的蓝海,行业需要不断调整战略,从传统的“大而全”转向“精而专”,才能在未来的烟气治理市场中筑牢立身之本。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