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产业现状及前景趋势研究分析

慧聪水工业网 2024-07-23 09:14 来源:中研网

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水利信息的采集、输送、存储、处理和服务的现代化,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的过程。

水利信息化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水利信息的采集、输送、存储、处理和服务的现代化,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的过程。具体来说,水利信息化就是在水利全行业普遍应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开发与水有关的信息资源,直接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等管理决策服务,提高水利行业的科学管理水平。

水利行业的上游是计算机及辅助产品、网络设备和系统软件行业,下游主要是水利行业。由于我国水安全问题依然突出,国家对我国水利建设高度重视,投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在制约我国水利行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是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就是说,在水利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成为衡量水利行业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准。随着信息技术在水利行业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其改进和完善必将直接影响水利行业的发展趋势。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涵盖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包括通信基础设施与水利信息网络)、汇总(数据中心)三个方面,信息基础设施市场建设标准化程度高,除通信基础设施必须由专业通信厂商完成外,其余均由行业内集成商完成。

业务应用开发市场涵盖各类水资源管理、预警预测、灾情模拟、水利行业管理等应用开发,通过各类通信技术获取的基础信息,通过数据模型及编程技术,将信息进行处理,为防汛抗旱,水资源合理使用、水土保护等事项的决策提供支持与辅助。业务应用开发市场的特征为:准入门槛较低,定制化项目较多,难以实现高度标准化,应用开发效果依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信息数据。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水利信息化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分析:

水利信息化行业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监管和倾斜。政府为促进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以确保行业的有序发展。政策规定了对水利信息化企业的资质要求、技术标准、项目承包方式等,提高了新进入者的门槛。同时政府对水利信息化行业的投资规模也在持续加大,进一步巩固了现有企业的市场地位。

水利信息化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可分为四类,分别是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基础软件开发商、定制软件开发商。设备制造商提供行业专用的信息采集与传输用硬件设备,系统集成商依照客户的标准及要求对设备进行整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和地理形态差异巨大,使得水利信息行业软件难以标准化,故由基础软件开发商提供诸如 GIS 模块或三维模拟系统等基础软件模块,定制软件开发商直接面对行业最终客户,根据客户需求在基础模块基础上进行定制开发。

水利信息化行业市场前景趋势研究分析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智慧水务成为推进水利现代化的突破口,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手段,可以构建天地一体化水利监测体系,实现对水资源、河湖水域岸线、各类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等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全面感知。实现水利所有感知对象以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水利企事业单位的网络覆盖和互联互通。从而大幅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建设全要素动态感知的水利监测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可建设高度集成的水利大数据中心,集中存储管理各要素信息、各层级数据,及时进行汇集、处理和分析,实现共享共用。上述技术的综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水利管理和决策能力、水平和效率,是当前行业大环境下水利管理部门的需求增长点。

为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水利部于 2003 年出版的《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与管理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 随着行业进一步发展,水利部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提出后续的水利信息化标准编制计划,以进一步规范建设标准。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