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水下机器人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
水下机器人,代替或辅助人类进行海底作业,通过运动控制系统和拍摄等感知系统,实现探测、预警、打捞、娱乐等功能。其中ROV是主流产品、应用最为广泛,因此很多情况下也把水下机器人直接等同于ROV。
水下机器人作为一种工作于水下的极限作业机器人,已成为开发海洋的重要工具。水下机器人在中国的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海洋工程、水产养殖、科学研究、水下娱乐、城市管道检查与清洁等。其中,海洋工程和水产养殖是占比最大的应用领域,显示出这两个领域对水下机器人的高度依赖和需求。
水下机器人行业产业链结构分析
上游:主要包括核心硬件供应企业和核心技术系统研发企业。核心硬件如单片机、声呐、湿度传感器、推进器、姿态传感器等,占总生产成本的约30%。核心技术则包括仿真技术、水下导航定位技术、水下通信技术和水下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等,占总生产成本的约10%。这些硬件和技术是水下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基础。
中游:主体为水下机器人生产制造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向上游采购核心硬件,并融入核心技术系统,实现水下机器人的生产制造。中游企业是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它们将上游的原材料和技术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
下游:主要面对应用领域,包括海洋工程、水产养殖、科学研究、水下娱乐、城市管道检查与清洁等多个领域。
2024年水下机器人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
202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9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6%,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8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复苏强劲,量质齐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下游应用领域对水下机器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水下机器人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2022年,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实现了显著的市场扩张,其市场规模一举突破百亿大关,具体数值达到了110.2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与上一年度相比,展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比增长率高达26.1%。
进入2023年,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继续保持其高速发展的轨迹,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约140亿元人民币。这一预测表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水下机器人在海洋工程、水产养殖、科学研究、水下娱乐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等多个领域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显示:
目前国内水下机器人行业企业并不多,国内市场极度分散。国内商业及消费级水下机器人行业水下机器人这一新型行业由于技术门槛高,各家定位都不尽相同,尚未有巨头出现。天津深之蓝、天津海之星和青岛罗博飞海洋科技主要针对较大型的2B商业场景,而鳍源科技、海图智能等主要针对2C的消费端。
未来,水下机器人行业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将共同推动行业的繁荣。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竞争的加剧,水下机器人在深海资源勘探、水下装备检测、海洋环境保护、搜救救援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将持续增加。同时,水下机器人在水下娱乐、教育科研等新兴领域的应用也将逐渐兴起。
然而,水下机器人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能源问题、复杂海况应对能力、安全性和可靠性等。企业需要关注这些痛点,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以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