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检测产业发展政策、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2024
生态环境检测是指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检测技术规范和标准方法,连续或者间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性质、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对环境影响并出具检测数据与结果的过程。
生态环境检测的基本目的是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水平、效应及趋势,为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服务,为委托方决策提供依据,对于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持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日趋完善,环境保护监管不断加强。
生态环境检测产业发展政策
2023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强调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今年年初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强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推进生态环境卫星载荷研发。加强温室气体、地下水、新污染物、噪声、海洋、辐射、农村环境等监测能力建设,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协同监测全覆盖。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水平。
近日,生态环境部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目标,以科学客观权威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宗旨,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速监测技术数智化转型,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根基,强化高效能监测管理,实现高水平业务支撑,更好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引领和服务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监测力量。
生态环境检测产业市场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2024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环保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可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治污成本,促进资源循环,已成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十四五”以来,我国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已经取得积极进展,监测网络更加先进全面,数据质量更加真实可靠。减污降碳、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核安全等,成为当前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随着产业结构、污染特征的变化,监测指标呈现从单一的、大一统的、偏重于环境的监测指标体系向综合的、区分不同目的不同对象的、偏重于生态的监测指标体系转变,未来还要从单因子污染控制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生态环境检测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环境监测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进入这一领域,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来争夺市场份额。国内环境监测企业如聚光科技、先河环保、雪迪龙、力合科技等,在环境监测领域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然而,高端环境监测领域仍被德国西门子、瑞士ABB、美国赛默飞世尔等外资企业所占领。
“十四五”期间,我国环保工作重心将逐步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从单一污染物防控转向多污染物协同治理;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管理,相应的市场规模也将延续“十三五”以来的稳步增长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