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水质监测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分析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和公众对水质安全关注度的提高,水质监测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水质监测,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监测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未被污染和已受污染的天然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及各种各样的工业排水等。主要监测项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值、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另一类是一些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镉、汞和有机农药等。为客观的评价江河和海洋水质的状况,除上述监测项目外,有时需进行流速和流量的测定。
水质监测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分析
目前,最常用的水质监测技术依然是理化监测,比如化学法、电化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等。不过,以往人们主要采取人工现场采样和实验室仪器分析为主的水质监测方法,难以实时监测到水质情况,比较耗时耗力,无法满足水环境管理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和现场快速检测仪器开始登上水质监测的舞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监测、遥感监测等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了水质监测当中。
2022年1—12月,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2023年1—6月,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8%,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1.0%,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2023年1—6月,监测的208个重点湖(库)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湖库个数占比80.3%,同比上升4.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湖库个数占比5.3%,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随着水十条的出台,国家对水质安全投资力度日益增大,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水质监测仪器、水质分析仪器的水质监测市场格局正逐步形成。水、土、大气等污染防治的不断推进,使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近年来呈现着快速发展的态势。根据《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要求,在“十四五”期间,空气站点要从1436个增加至1800个,地标水断面点位从1931个增加到3700个。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水质监测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显示: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保监管日益严格,我国水质监测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我国水质监测市场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我国水质监测市场规模已经超300亿元,预计到2025年我国水质监测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570亿元,未来几年年均增长率超过15%。
生态环境部每年随机选取约10%的国控、省控、市控点位或断面,共约150个环境空气站点或约200个地表水断面开展专项检查。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强和投资规模的扩大,我国水质监测行业市场前景良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环保税及排污许可证对污染排放数据要求叠加环保停产整治趋严,从自身连续生产经营角度考虑,企业将加大污染监测投入。一方面,随着《环保税》《排污许可证》等政策的实施,对企业环保停产的政治愈加严格。
随着近来各地对排污企业根据治理绩效考核、分类错峰生产,鼓励企业排污改造升级,企业处于自身持续经营的考虑,将加大对污染检测的投入。除了政策推动,相关技术的应用也为水质监测行业提供助力。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智能应用等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加速集成,网格和智能的发展也为水质监测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
水质监测行业未来发展前景预测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和公众对水质安全关注度的提高,水质监测行业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到2024年,中国水质检测仪器市场规模将达到7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8.3%。这一数据表明,未来水质监测行业市场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技术创新是水质监测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水质监测设备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提高检测效率和精确度。同时,多参数检测、在线监测、实时数据传输等功能将成为水质监测设备的标配,为水质监测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水质监测行业将逐步实现国际化发展。国内企业将有机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水质监测市场的竞争与合作。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国内水质监测行业的整体水平。综上所述,未来水质监测行业市场将持续保持稳定增长,技术创新、智能化、便携式设备以及国际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政策推动将为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客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