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55亿亩 中国节水灌溉行业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
眼下,北方冬小麦进入拔节期,粮食主产区陆续进入春耕用水高峰,全国春灌大面积展开。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700余处大中型灌区开灌,累计灌水量29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超过4190万亩。
目前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55亿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目前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55亿亩,在占全国55%的耕地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夏粮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春灌在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中意义重大。
目前,黄淮海主产区冬小麦陆续进入拔节期,西南地区进入抽穗期,长江中下游主产区冬油菜处于盛花期,西南地区处于角果期,东北、西北春耕备耕全面展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世界用水量也在逐年增加。目前,世界人均供水量比1970年减少了1/3,因为在此期间,地球人口增加了18亿。根据世界银行1995年的调查报告,占世界人口40%的80个国家正面临水危机。
整体来看,我国水资源总量常年值27711亿立方米,各年的数据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整体保持稳定。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从人均角度看,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为2055立方米,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5%,位于全球第109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作为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节水一直是我国治水的关键环节,推动节水产业创新发展,是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指引下,我国节水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
节水灌溉行业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
进入21世纪以来,一系列利好政策与下游市场需求的释放,让节水灌溉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市场体量持续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节水灌溉面积持续增加。水利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全国新开工8项大型灌区,实施505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达3370万亩。2022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78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1万公顷。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针对中国整体缺水,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特点,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的一环是建设高效节水农业。《“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也要求,新增高效农业高效节水面积0.6亿亩,创建200个节水型灌区。2021-2030年完成1.1亿亩新增高效农业高效节水建设任务。
双碳”目标远景下,节能节水设备打开长期成长空间,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重要的战略目标。2022年4月22日,国家节能中心印发《节能增效、绿色降碳服务行动方案》,方案进一步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节能增效、减排降碳为未来重点工作方向,在此背景下,节能增效有望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手段。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节水灌溉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分析:
农业高效节水行业发展至今,已经过节水灌溉技术及生产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阶段与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节水灌溉行业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国内节水灌溉行业相关企业数量也持续增多。目前,我国从事节水灌溉产品制造和工程建设的企业多达数百家,已经形成了规模化趋势。不过,行业整体尚未出现巨头企业,品牌主要集中在低端,中端品牌数量有限,高端市场存在空白区。大多数企业资本规模小,研发和创新能力偏弱,其产品及相关技术方案的竞争优势不突出,与欧美、以色列等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
从长远来看,农业是我国的根本,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不仅关乎国民健康,也是国家生产和发展的基石。在这样的背景下,节水灌溉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技术先进性就显得异常重要。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推动下,节水灌溉产业的国产化进程将不断提速,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将成为投资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