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十四五”规划分析2024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生态修复行业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扶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修复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和引导投资者参与相关项目,为生态修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生态修复行业市场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前景广阔。
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生态修复的顺利施行,需要生态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栽培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参与。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维护涉及生态稳定性、生态可塑性及稳态转化等多种生态学理论。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的人工措施辅助下,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生态修复行业涵盖道路边坡生态修复、矿山生态修复、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沙漠化治理以及其他生态修复工程等五个领域。随着生态修复技术的不断成熟,各领域生态修复边界更加清晰。人们对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逐渐使传统园林绿化领域也呈现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所以部分地产景观及市政园林项目也可以归属于生态修复领域。
生态修复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分析
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生态修复技术已经应用于水体、土壤、植被等多个领域,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修复效果也越来越显著。这为生态修复行业市场的扩大提供了技术支持。生态修复行业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生态修复行业,加剧了市场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增长到3872亿元,2016-2019年年均复合增长率13.62%,2022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300亿元。随着国家对环保行业的投资加大,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增大。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生态建设修复活动成为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改善国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协调的重要发展建设工程,国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政府环保产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建设投入不断增加。
如我国绿化造林面积为3830千公顷(5745万亩),实现国土绿化面积1亿亩的既定目标,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3%;2021年,我国生态建设与修复行业市场规模达4012亿元,同比小幅增长;2022年,疫情动态化防控政策的实施让生态修复建设工程活动进度得以进一步恢复、推动,我国完成国土绿化面积超1亿亩,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达到4300亿元以上。
生态修复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未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话题随着全球变暖、空气污染等现象持续升高。预计未来在多方利好的情况下,行业规模增速会高于10%,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来看,2024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超过7000亿元。
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气象局、林草局五部门针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编制了《“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防范生态环境风险为重点,深化生态环境健康、化学品安全、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研究;研发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高端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引领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完善适合生态环境学科、产业特点的科技创新模式,构建面向现实与未来、适应不同区域特点、满足多主体需求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在生态修复的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和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可以更精确地监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大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规划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标准规范建设以及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与应用,大力推进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