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中和产业深度调研及发展分析2024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4-2029年中国碳中和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分析:
当今世界,能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文件和配套实施方法,不断完善地方低碳发展制度体系,为国家低碳发展战略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家已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效率。在近期的二十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碳达峰碳中和是能源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对进口油气还有一定依赖性。一方面,煤炭采掘和使用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会对我国油气进口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能源安全。“双碳”工作的推进有利于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和油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性,从而提升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水平。
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推动一系列重大技术革新和制度变革,增强创新对发展的推动力;“双碳”目标要求的碳排放硬约束,有利于促进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提升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双碳”蕴含的绿色发展理念,也有助于中国更好融入并引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以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统筹考虑,科学把握节奏,注重各项工作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
2月21日,工信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强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强化产业链上中下游标准之间的有效衔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之间的协调配套。引导行业内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检测认证机构、行业低碳标准化技术组织、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等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推动企业加快实现低碳转型。
其中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重点制定基础通用、温室气体核算、低碳技术与装备等领域标准,为工业领域开展碳评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术支撑。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协同降碳、碳排放管理、低碳评价类标准,实现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标准全覆盖,支撑工业领域碳排放全面达峰,标准化工作重点逐步向碳中和目标转变。
为切实发挥标准对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等,组织编制了《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我国碳中和产业深度调研
改革开放40年有余,抓住全球工业制造的转移机遇为中国带来了100万亿元的GDP,也给中国带来了高能耗和高污染。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双碳”目标有助于保卫国家能源安全,助力经济发展摆脱资源依赖、强化创新驱动。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全球能源环境问题严峻形势下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碳中和与数字化发展是不确定性中我们需要笃信和坚守的确定性。
社会经济发展的数字化转型依托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布局,应注重数字基础设施本身的低碳环保。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此外,针对当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存算资源不匹配、数据中心规划不统一、算力跨区不协同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应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中数据基础设施的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定位于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总控制”,对内保障数据安全可靠与互联互通,对外促进数据全生命周期各环节之间的联动配合,有助于推动数字基础设施资源整合与高效利用。
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是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在促进新能源开发、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风力发电为例,海上风电是风力发电的主攻方向,数字技术有助于克服海域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规划具体海域内风力发电机的最优化配置方案,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准确预测风能变化,并连接相应设备进行参数调节,物联网返回的实时数据实现设备监测与故障预警,减少对风电设备的维护频率。
数字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态,所有的行业领域都会涉及数字化发展,都会成为数字经济的一部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数字经济将迈向全面扩展期,展望2035年,数字经济将走向繁荣成熟,会为发展中的中国贡献另外一个100万亿元的GDP。数字经济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挑战叠加,机遇并存,碳中和将依赖数字化,数字化将助力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