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水务行业分析 水务企业如何面对智慧水务行业的发展?

慧聪水工业网 2023-08-16 10:02 来源:中研网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中国,全国自来水厂平均产销差率高达30%,在中西部缺水城市甚至超过45%,东北部分城市超过50%,城市水网中漏损水量的经济价值高达200亿元以上。智慧水务的建设能够有效地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以力通水务智慧水务为例,经大数据统计和计算,各大水厂均值管理方法效率提升20-30%;管网漏损率降低5-20%;百吨水降耗2-10%。

智慧水务行业分析

智慧水务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务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掘数据价值和逻辑关系,实现水务业务系统的控制智能化、数据资源化、管理精确化、决策智慧化,保障水务设施安全运行,使水务业务运营更高效、管理更科学和服务更优质。

与传统的水务技术相比,智慧水务系统可以借助物联网将制水过程清晰展示出来,直接有效地克服了人工监控的局限性,在自动化操作与监控中可以对水质安全实施24h的动态监控,方便技术人员随时掌握水质情况。

中国智慧水务产业链比较完整,上游包括水表、阀门、水泵的供应商,中游为自动化服务和智能技术服务供应商。下游的系统集成服务商通过集成物联网、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管理(BIM)、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以及水表、水泵、阀门等设备为最终用户提供智慧水务应用服务。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智慧水务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战略规划咨询报告》分析:

智慧水务的建设是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部分。对于城市而言,智慧水务系统能够实现城市给排水、防洪、保护水资源等业务运营的协同化管理,并构建统一的门户平台,社会公众可以随时查询需要的水务信息。对于企业而言,智慧水务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统计分析水质、供水管网等情况,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深层次挖掘水利大数据,为水务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我国智慧水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在政策的支持下、供水管道长度不断增加以及5G、NB-IoT等新技术持续演变的驱动下,中国智慧水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其中智能水表为智慧水务建设中应用规模增速最快的业务。在企业发展方面,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水务信息化建设基础阶段,仅有少数企业处于多业务领域的智能化。

当前,我国的智慧水务不仅有业内企业的竞相追逐,也包括百度、阿里、华为、腾讯等在数字化方面具有实力的企业的合盟进场。不夸张地说,当前一众企业已经将智慧水务作为他们的起势“跳板”。智慧水务市场正在向规模化、规范化、高品质、重服务的方向在变化。在此发展趋势下,业内不符合行业标准、质量技术不过关、靠区域性低价竞争的企业将面临竞争淘汰,市场集中度将继续提升。

水务企业如何面对智慧水务行业的发展?

国务院正式发布“水十条”,指出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那时华衍已敏锐地感知到时代发展趋势的变化,抢先布局“数字化”“智能化”水务,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提升生产、管理、服务能级,为行业企业提供了标杆示范。

随着5G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融入传统行业的各个环节,全国各地的水务领域正加速推进“5G+智慧水务” 等项目进程,充分激发了智慧水务行业活力,行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智慧水务的建设涉及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结合,大数据是推进智慧水务的基础,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是智慧水务的“核心”。而随着5G时代的开启,“5G+智能+水务”的结合充分激发了行业活力。依托5G技术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的技术特性,将为智慧水务的发展带来更优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及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

面对数量多、分布散、覆盖广的管网、泵站等设施与工程,要求水厂、水务部门和企业的管理手段和工作效率能跟上快速的发展。增加水务信息化智能终端设备数量、扩大数据检测范围以及增强软件系统的数据承载量和分析能力,对智慧水务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水务企业需要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时,化大力气完善企业管理模式及商业模式升级,充分考虑智慧水务对未来企业战略发展的影响,当自有资源能力不足以支撑构建智慧水务管理体系和能力时,企业应用资本的手段,实施并购相关技术团队或企业就成了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