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万亿产业想像空间 一带一路释放绿色新机

慧聪水工业网 2016-05-19 09:03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慧聪水工业网 实际上,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实施,环保走出去的道路更加畅通,也变得更加急迫,布局走出去战略,俨然成为很多国内环保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国内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项目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走出去对于很多环保企业而言或许是新的选择。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九届哈佛中国论坛上,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向国际上关注中国环境问题的人们抛出了一个预言式的观点,“未来20年,中国会诞生世界上最伟大的环保企业。”这个如此明确而坚定的论断让许多人感到惊讶。尽管“绿色发展”思路提出以来,中国的环保产业和环境情况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距离“世界上最伟大”似乎还很遥远。

然而,赵笠钧对中国环保未来的信心,也正是对市场力量的信任。中国环保企业也有自己的时代机遇。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为环保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遇。在大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中,沿线国家对环评的要求普遍较高。这将避免“污染转移”的问题,形成一条“绿色建设”之路,也将释放巨大的环保需求。

相对于业务上遭遇的问题,得益于中国良好的宏观经济和日渐成熟的资本市场,目前海外优质环保标的并购成为了海外探索的一大亮点。从2014年开始,中国环保上市公司陆续开始抢滩国际市场。2015年,环保海外并购案例激增,资金额不断刷新,达200多亿元。这些并购促进了中外环保企业和技术的深度融合,还有助于中国环保企业的海外市场开拓。

据了解,赵笠钧近期还以“创造未来”为主题做了一次企业内部的战略演讲。他进一步从市场变化的角度指出,“走出去”将是中国环保行业的发展方向。他指出,中国“绿色发展”理念正以“供给侧改革”的形式,推动“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的落后产能逐步淘汰,并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以期污染峰值提前到来。这意味着中国的污染治理市场将有一个巨大的变化,而发展的机遇就在海外。环保企业必须思考未来,“敢于去做过去没有做过的事情。”

供给侧改革成“密钥”

节能环保产业第一次真正尝到政策红利带来的“甜头”是在三年前。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即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4.5万亿元,这一数字一度让业内人惊叹,但三年后再回过头看,它的想像力度还不够。姜克隽指出,节能环保产业的价值不只在改善环境,在GDP发展过程中也要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大家感觉不舒服的地方,我们要大力投资改善它,作为拉动经济非常重要的因素。”他半开玩笑似地说,之前对环保产业提出的目标数字太低了。“从全国GDP发展来讲,环保产业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更大,发展空间也更大。”

近几年,政府、社会对节能环保产业寄予厚望,该产业的发展现状却不尽如人意。经过多年的发展,节能环保领域以民营企业为主,且鲜见百亿元级、千亿元级规模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化初级阶段,与“成为国民经济新兴的支柱产业”仍然有一段距离。

不过,随着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幕开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的“密钥”将被找到,借用业界资深人士王小康所言:“在结构性调整中,节能环保产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产业,将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新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节能环保产业的国际业务也将觅得更多机会。

构建绿色发展战略框架

如何让“一带一路”披上绿装?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相关课题组日前提出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战略实施框架。

框架报告介绍,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战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在产业输出、投资建设、技援合作等工作中关注行为的绿色化,强化生态环保合作,规避生态环境风险,促进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

“在目前中国有关部门发布的‘一带一路’战略或者有关政策文件中,对绿色化关注还不够,生态环保方面的考虑严重不足,这使‘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可能面临的巨大风险。”董战峰等专家建议,由国家编制实施“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对如何推进实施绿色化的“一带一路”战略在目标、关键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平台建设、资金保障和实施保障等方面予以明确。

根据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对沿线国家的定位,评估“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风险,包括评估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开发、油气管网及设备投运、电网设备类投运、港口建设、经济廊道建设、商业贸易、金融业以及突发事件等给区域带来生态环境风险。

与此同时,创新“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环保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开发专门绿色信贷金融产品以支持绿色产能输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投资。框架报告建议,在“丝路基金”下筹划设立“丝路环保基金”或者专门针对环保的口径,主要用于“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突发事件处理等。

运作模式还需磨合

然而,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不是一帆风顺。

“企业‘走出去’的背后确实是一肚子心酸,中国环保企业国际化能力的提升确实还需要一个过程。”业界资深人士张景志介绍说,各种挑战中,除了以往我们谈到的政策、宗教、文化等,就是同业间的竞争压力。

相比中国市场,国际环保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

落户欧美日韩的企业中,包括中国的,只要在“一带一路”国家中间出现环保项目,大家就会拥进去,数量通常不少于十家,这让所在国很困惑。张景志对此深有感触。

同样有着“走出去”经历的企业家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即使是中标企业,实现了“走出去”的第一步,但还面临着当地合作伙伴或工程施工方可能有某方面的能力不足,这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环保企业在国内,通常拥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但对“走出去”的企业而言,面临着什么挑战呢?

“如何在‘走出去’过程中,让所在国认可、了解我们的标准,确实不简单。而欧美国家的标准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所在国对我们的标准都不会马上接受,而多半青睐欧美国家的标准,这对中国企业而言,又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张景志指出,我们必须在建设标准、技术标准、排放标准方面,主动与国际市场接轨。

“一带一路”国家较高的汇率风险、商业模式也同样困扰着中国环保企业。

据介绍,中国前二十年因商业模式的创新,使我们的环保设施从规模上、数量上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未来再发展,就需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另外,我们的二十年的商业模式创新,对“一带一路”上的国家而言还很陌生。因此在执行上,要考虑到我们的商业模式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性。“当我们的商业模式与所在国家形成适应,这对化解我们的挑战和风险很有必要。”张景志说。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