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源污染防治推动环农工程上马
慧聪水工业网 以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及大规模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为特征的流域面源污染,造成中国土壤、水域、大气等环境要素质量退化,引起食品安全、饮水安全的风险管理压力加大,治理这样一个量大面广又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污染源早有需求,却迟迟未能启动,原因何在?
答案很简单,面源污染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不能照搬城市治污的那一套,用排污收费和能源消耗消减污染物,必须另辟蹊径,让面源污染防治做到农业不减产、农村用得起、农民能增收。这是保障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利益所必须的。这个问题在2010年公布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时,面对农业污染源污染物产生量约占全国污染物总量半壁江山的结论,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同志就发表感慨:弱势群体啊!那时就把增产、增效、增收要求与面源污染防治连在一起。
一方面,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是主战场,化肥施在耕地中,大量的氮磷污染负荷自土壤流失,畜禽养殖排放的污染物也通过土壤进入水体,造成全国主要闭合水域富营养化,东海、渤海、南海、黄海屡屡发生赤潮,长江、珠江等八大流域营养物超标、农药、抗生素等指标多有检出;另一方面,农业增收,土壤也是主战场,农业部决定,2020年计划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并将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秸秆还田达到80%,同时积极推进有机肥的使用,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两个主战场合二为一就成为环境治理的世纪战略。
依靠循环经济将环境保护与低碳农业形成一个整体,全面推动面源污染防治,收一箭三雕之效:其一,有效削减水域氮磷污染物、大气颗粒物;其二,建立城乡营养物绿色大循环,人畜排泄物资源化、能源化,再生产品供应农村,优质饮用水和食品供应城市;其三,农村国土空间实现生命共同体,实践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样一个一箭三雕的工程可称为环农工程,旨在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系统的融合,通过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再生,从源头治理面源污染,走上绿色、低碳、循环之路。
最先走上这条路的是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正在开始的十三五治污行动将为全国做出示范,让北京人民畅享口福。一年多来,南水北调已为北京供应达II类水标准的高标准水10亿立方米,有超过1100万人喝了7亿多立方米,超采的地下水开始回补,地下水位开始回升,以南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硬度从380mg/L降为120-130mg/L,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是自来水水碱减少,口感变甜。这样的好事必须做到底,关键是丹江口水库必须长治久安。这一问题一直是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头等大事。
大家都知道饮用水卫生标准没有总氮指标,但是丹江口水库防治富营养化需要控制这项指标。中国还没有一条入湖河流全面治理面源污染,防治富营养化的成功先例。财政部、环保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迎难而上,下决心组织好这场会战,具体的组织工作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推动下,环保、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的技术人员正准备示范工程,实现治理污染、农民增收、生态改观。可以对流域面源污染防治的前景充满期待和信心。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