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 力破生态发展矛盾再现江城

慧聪水工业网 2016-01-20 09:16 来源:慧聪水工业网

慧聪水工业网说起武汉,不难想到“天际流”的长江,以及“接天回”的汉水。武汉水资源丰富,滨江滨湖特色鲜明,素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称誉。

然而,武汉既优于水,也忧于水。伴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水安全等“老问题”仍待解决,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也越发突出。

近50年来,武汉市近100个湖泊消失,部分湖泊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城区湖泊由建国初的127个锐减至40个,近30年湖泊面积减少228.9平方公里。杨汊湖、范湖等名字成为带“湖”字的符号。城市建设导致的江湖水体交换困难,人水矛盾加剧。

根据2014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武汉市检测的80个湖泊,仅有27个达到水质管理目标,53个未达标湖泊中,水质劣于Ⅳ类的就达33个,其中劣Ⅴ类的9个。不达标湖泊面积400平方千米。朱家河、通顺河、巡司河、马影河、滠水河部分河段水质为劣Ⅴ类,黑臭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仍然有部分污水直排入江河。此外,城市排涝压力巨大,且供水安全保障水平不高、农村灌排设施标准偏低,水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武汉市的发展,水治理现代化亟待加强。

为破解发展与生态的矛盾,武汉市委市政府将水生态保护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基础工作来抓。2014年,武汉跻身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针对上述一系列问题,该市已经组织相关单位着手编制《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力争通过30年建设,全面改善武汉市水生态水环境,将武汉市打造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其中到2017年入河湖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削减;到2020年,河湖水系连通格局初步形成,四片生态水网的重点区域基本连通,受损河湖得到初步修复,基本消除劣五类水质水体;到2030年,四片生态水网基本实现江湖相济、水网相连的健康水网格局,全面消除内涝隐患,城市内涝防治体系基本形成;到2049年,武汉形成“江宁河美,岸定湖清、供优排畅、湖城交融”的现代滨水文明城市。

2015年,武汉市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未来中央将分三年直接投资15亿元支持武汉城建。武汉市表示,三年内将投入102亿元,以点带面探索城市治水新模式。“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将使武汉城市治水模式实现由“工程治水”向“系统治水”的转变。武汉将围绕“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变“以排为主”为“综合治理”,缓解水资源时空矛盾,实现雨洪资源的合理利用,真正从源头变“水害”为“水利”。

近日,大东湖核心区污水处理传输系统工程拿到环保“准生证”,将缓解城市内涝压力。这也意味着,武汉污水深隧系统建设将提上建设日程,未来的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将向“深隧时代”迈进,将极大提高城市排水干渠排水标准,减轻城市内涝压力。

2016年1月14日至15日,武汉水生态文明建设及规划咨询会在汉召开。本次咨询会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主办,武汉市水务局、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协办,以“水生态文明与滨江滨湖城市建设”主题,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等20余名国内水生态、水环境保护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齐聚江城,发表真知灼见,畅谈美好愿景,为武汉水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上,参会专家详细听取了武汉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推进情况的介绍,以及《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总体思路的说明,对武汉“一核、两轴、四片、百湖”的水生态建设初步设想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充分热烈的讨论。

会议提出最终实现“江宁河美,岸定湖清,供优排畅,人水和谐”滨江滨湖现代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目标,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典范、提供经验。并倡导,社会各界要积极投身水生态文明建设,共享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可见,不论是近几年还是未来的几年,水环境治理都是武汉治理的重点,改善水质成为了主要任务,其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总体思路及初步设想披露,水网连接、湖泊清澈、城市鲜有内涝,这些愿景将随着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而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