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实施治水当示范行动 构建水污染防治大格局

慧聪水工业网 2016-01-14 09:07 来源:慧聪水工业网

慧聪水工业网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发展的命脉。“十二五”期间,济宁市坚持把水污染防治摆在突出战略位置,实施“治水当示范”行动,坚持“治、用、保”并举,全面开展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治水”成就可圈可点。

济宁实施“治水”重点项目117个,全市涉水工业企业全部建设污水预处理设施,达到山东省修订后的加严地方排污标准;全市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31座,日处理能力110万吨,全部达到一级A处理水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6%;建设和修复人工湿地42处、23万亩,水质净化能力达到每天50万吨;国控、省控主要河流断面达标率居全省前列,南四湖及13条入湖河流COD平均浓度下降39.4%,氨氮浓度下降69.7%,保证了南水北调一泓清水安全过境。

济宁实施治水当示范行动 构建水污染防治大格局

济宁构建水污染防治大格局

党政“一把手”挂帅,构建水污染防治大格局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必经之地,南四湖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据了解,2002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启动时,调水沿线污染十分严重。当时53条汇入南四湖的河流鱼虾绝迹,湖区水质全面呈劣Ⅴ类,局部湖区COD高达上千毫克/升。按照国家南水北调治污规划,调水干线达到Ⅲ类水质目标,需削减污染负荷绝对量80%以上,治污难度很大,曾被专家学者称为“天下治污第一难”。

面对困难,济宁市选择迎难而上,专门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组长,12位市级领导任副组长,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及市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由三位副市长兼任指挥长担纲主抓,制定目标方案,明确具体分工,狠抓责任落实,严格考核奖惩,有效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的治污积极性,构建起了水污染防治大格局。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济宁市累计投入资金逾百亿元,上马大批治污工程,深化污染点源治理,严格控制面源污染,建设湿地深度净化,防控并举确保安全,促进了水环境质量的大幅度改善。到2012年,济宁市列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控制单元治污方案》的119个项目全部按期建成,13处南水北调省控考核断面全面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南四湖内5处水质监测点全部稳定达到规划水质目标要求,辖区水质整体基本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平,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

水质达标只是流域治污的第一步。如何确保南水北调流域水质稳定向好,严防污染反弹,成为摆在济宁市委、市政府面前的新课题。为此,济宁市先后印发了《济宁市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工作推进方案》、《生态济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以“倒计时”的方式强力推进流域深化治污。完善南水北调水质达标倒逼机制,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责任,县(市、区)主要领导对辖区内重点河段、出境河流水质负总责。

济宁市坚持“一河一策”措施,对入湖河流开展全流域综合治理。建立重点河流断面水质考核标准,对河流断面超标或重点工程任务不落实的县(市、区),采取挂牌督办、区域限批、责任追究等惩戒措施,确保水污染防治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为进一步推进流域治污,确保水质稳定达标,2015年8月底,济宁市委、市政府印发了《2015—2016年济宁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工业企业达标提升、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人工湿地生态建设、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等十大任务,将责任分工明确落实到各县(市、区)和18个市直有关部门,强化督查通报和考核问责。济宁市将十大任务分解细化为270余个具体项目,明确了责任单位、具体责任人、标准要求和完成期限,倒逼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加快治污进度,确保各项治污工程早日建成,发挥效用。

打造“治用保”升级版,科学施策提升治污水平

在济宁中山公用水务有限公司,整个厂区干净有序,深吸一口气,闻不到一丝异味。据该公司运营总监陈传运介绍,厂区采用了生态技术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搭建微生物食物链,有效抑制腐败菌群滋生,提高处理效率,从源头削减污泥,提升出水水质,同时具有很好的除臭效果。

记者在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处看到,处理后的中水清澈见底。在线自动监测设备显示的出水COD即时浓度为33毫克/升,氨氮浓度为0.56毫克/升,均达到了一级A排放标准。在出水口附近,矗立着两座泵房。据济宁太白湖新区环保局局长贾治胤介绍,一座为中水外输泵房,每天将数万立方米中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能济宁电厂、运河电厂和嘉祥电厂;另一座为截蓄导用加压泵站,将电厂消化不了的污水,加压输送到老运河、洸府河等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处理。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湿地净化,济宁中山公用水务有限公司与电厂、湿地间的生态联系,正是济宁探索建立的“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的生动写照。

济宁市在全市重点流域均建立完善了“治、用、保”治污体系,并不断向小流域延伸,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治”上,济宁市采取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对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先后关闭淘汰了全部麦草制浆、酒精生产等重污染行业。目前,全市涉水工业企业全部建设了污水预处理设施,达到了山东省修订后的加严地方排污标准,煤矿、电力、机械制造和商品浆造纸四大主导产业外排废水全部达到接纳水体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全市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31座,日处理能力110万吨,全部达到一级A处理水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96%。

在“用”上,济宁市重点抓好再生水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放量。大力度推行再生水资源利用,建成7座再生水截蓄导用工程,可拦蓄达标排放中水5912万立方米,受益农田灌溉面积31万亩,对农业抗旱和维持生态基流发挥了积极作用。推进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形成中水回用能力57.7万吨,其中邹城市污水处理厂通过向邹县发电厂出售中水,不仅解决了邹县电厂四期工程用水紧缺问题,而且自身每年可盈利1000多万元,同时减少COD排放上千吨。推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鼓励企业大力实施废水深度处理和再生水回用,57家企业配套建设了再生水回用装备设施,处理后的废水达到再利用标准。

在“保”上,济宁市着力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打造生态屏障。先后实施了湿地保护与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环境综合治理、造林绿化、水土保持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重塑相对自然稳定和健康开放的河流生态系统,形成了重点企业有园区湿地、城镇水体有景观湿地、跨县境河道有生态湿地、农村有小型工程湿地、入湖口有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组合、内湖有湿地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的梯度水质自然净化体系,全面消除了劣五类污染水体,水生态安全和保护进入绿色化、资源化利用新阶段。目前,南四湖流域拥有自然湿地226万亩,建成和修复人工湿地46处、总面积25万亩。据监测,湿地对水体中COD的去除率达到50%左右,氮磷去除率达到60%左右,有效改善了入湖河流水质。

建设智慧环保体系,防控结合筑牢安全屏障

在金威煤电有限公司厂区,有一处占地广阔的应急池。池深近十米,容量达5000立方米,一旦发生环境突发事故,可在第一时间有效收集存储前期雨水及事故水。据金威煤电有限公司总经理申玉海介绍:“为确保环境安全,公司在治污达标的基础上,投资600余万元用于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包括建设市级标准化验室,生产厂区及储存罐区建设围堰、地面做防渗处理,建设能够满足两个生产周期内的废水、初期雨水和事故水收集的事故应急池等。”

如今,在济宁市各县(市、区),从企业内部到工业园区,从河流断面到湖泊闸口,都已建立起了一整套环境应急防控体系,实现了事故预警、污水截留、应急处置的全程控制。

为从源头上防治污染,济宁市规划建设了6个化工园区,新上化工项目全部进入园区集中管控。严格落实新、扩、改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对不符合要求、落实不到位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和环保验收,对通过环保验收正常生产的排水企业,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济宁市不断强化环境在线监控,大力建设“智慧环保”平台,全市157家单位安装水质自动监测设备279台(套)。同时,在所有排污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县界出境断面和入湖口分别设置5道安全防线,层层设防,环境监测和防控能力大幅提升。

围绕预防、预警和应急三大环节,济宁市先后编制了《济宁市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和《济宁市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涉水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完善风险评估、隐患排查、事故预警和应急处置4项工作机制,持续不断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备足备齐应急物资定期开展跨区域应急演练,多年来济宁市无一例水污染事故发生。

目前,济宁市已探索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拉长治污工程链条、加严织密治理体系、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等新的治理模式,实现了从分散治污向系统治污、从侧重城市向城乡统筹、从满足达标治理到水生态建设的“三个转变”,建立了全流域、全过程、全覆盖具有北方河湖特点的深度治污体系。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