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农村自来水行业市场供需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

慧聪水工业网 2025-03-28 14:27 来源:中研网

中国农村自来水行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自21世纪初以来,国家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化供水工程”等政策,累计投入超5556亿元资金,解决了1.3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2015年的76%跃升至2024年的94%。这一成就得益于国家层面对基础设施的高度重视,以及城乡供水一体化、智慧水务等技术的应用。当前,农村自来水已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市场供需整体平衡,但区域发展不均、水质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仍存。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化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用水需求持续增长,生活用水、农业灌溉、乡村旅游等场景的多元化需求推动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农村自来水是指为农村地区提供的自来水供应服务。其定义包括农村地区的自来水厂和管网系统,确保居民能够方便地获得干净的自来水。

农村自来水行业市场供需调查

供给端:规模化供水工程是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据悉,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65%。智慧水务技术(如物联网监测、远程控制系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供水效率和水质稳定性。例如,广东省通过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9%,水质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然而,供给端仍面临两大短板:一是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占比较高,水源保障能力弱;二是中西部偏远地区管网老化、维护成本高,导致供水稳定性不足。

需求端:农村用水需求呈现“量质双升”特征。生活用水因人口增长和家电普及持续增加,农业生产集约化催生灌溉用水需求,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进一步拓展了商业用水场景。此外,农民对水质的要求从“安全”向“健康”升级,推动净水设备、深度处理技术的市场渗透。

供需平衡:当前行业整体供需平衡,但结构性矛盾突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城乡一体化工程实现高效覆盖,而中西部地区仍依赖分散式供水,部分区域存在季节性缺水和水质波动问题。政府通过财政倾斜和技术帮扶逐步缩小差距,但资金缺口和技术瓶颈仍是主要制约。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农村自来水行业市场供需调查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分析:

农村自来水行业正从“基建驱动”转向“服务驱动”。过去十年,行业以工程建设为核心,解决了供水覆盖的“有无”问题;未来十年,重心将转向运营效率提升、水质长效保障和市场化机制创新。这一转型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农村水价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部分地区的低水费难以支撑管网维护和技术升级;另一方面,智慧水务的全面落地需克服人才短缺和资金投入压力。与此同时,环保政策趋严推动水源地保护和水处理技术升级,行业步入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期。

农村自来水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技术革新驱动效率提升:逆渗透、超滤等新型水处理技术加速应用,结合智慧水务平台实现水质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例如,浙江省通过智能水表和大数据分析,将管网漏损率从15%降至8%以内。

城乡一体化与规模化深化:政策推动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到2030年规模化工程覆盖率目标提升至75%,减少小型分散工程带来的管理成本。

市场化改革提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如PPP模式),探索水价分级机制,增强行业自我造血能力。广东省已试点“按需定价”,对高耗水农业和商业用水实行阶梯收费。

绿色发展与资源整合:推动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节水技术,结合光伏提灌等新能源应用,降低供水能耗。同时,通过流域统筹管理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

中国农村自来水行业经过二十年发展,已实现从“缺水”到“保供”的历史跨越,成为全球农村供水改革的典范。当前,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在供给端,规模化、智慧化工程持续扩大优质服务的覆盖面;在需求端,多元化用水场景催生新的增长极。然而,区域发展失衡、水质长效保障机制不完善、市场化程度偏低等问题仍需突破。

未来,行业需在政策引导下实现三重突破: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全链条水质保障体系;二是深化城乡融合和市场化改革,激发社会资本活力;三是立足生态优先,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预计到2035年,随着农村供水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行业将形成“安全饮水—健康用水—智慧管水”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支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