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安全新策略:双值标准体系+智慧化管理
01.国内外饮用水标准对比分析
标准体系差异: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较其他4部国际饮用水标准,含47项特有或更严指标(如消毒剂、重金属)。
美国采用“双值体系”(健康目标值+执行限值),日本通过“候选清单”动态更新标准。
建议方向:
建立以国家标准为核心、地方/团体标准为补充的动态标准体系。
增加标准说明文件,明确限值制定依据与健康风险。
表1 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与世界其他先进饮用水标准基本信息
注:①原标准未给出英文名,这里是翻译名称。②美国现行饮用水标准于2009年正式发布,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对部分内容多次进行修订,但出版年份仍为2009年。③是指标准中所有给出限值或要求的指标数量总和。④美国《国家饮用水基本规定》中粪大肠杆菌与大肠埃希氏菌为一项指标,这里为了便于比较将其分为两项指标。⑤《自来水水质标准》中臭和味为两项指标,这里为了便于比较将其合并为一项指标。⑥《饮用水水质指令》中臭和味为两项指标,这里为了便于比较将其合并为一项指标。
02.国内饮用水相关标准协调性分析
2.1 标准间差异与挑战
原水与饮用水标准冲突:
地表水标准中环氧氯丙烷限值为生活饮用水标准的50倍,原水中浓度介于地表水标准与生活饮用水标准之间时,难以通过常规工艺处理达标。
地下水标准对甲苯、硼等指标限值更严,但生活饮用水标准对硝酸盐等要求更高。
城市供水与饮用水标准错位:
生活饮用水标准含45项特有指标(如乐果、氯乙烯),与城市供水标准存在脱节。
2.2 标准协调建议
推动原水标准与生活饮用水标准限值衔接,减少工艺压力。
构建覆盖水质、设施、管理的多层级标准体系。
表2 饮用水相关水质标准基本信息
注:①同名指标指2部标准中采用相同名称,或虽然名称不同但实质为同一物质的指标。②城市供水标准中关于消毒剂指标——‘余氯(加氯消毒时测定)’与生活饮用水标准中2项指标对应,因此将该指标计为1项相同指标。
表3 地表水标准与生活饮用水标准中限值不同的同名指标(单位mg/L)
注:①该指标单位为1;②地表水标准中指标限值选择地表水Ⅲ类标准;③2部标准对该指标不具可比性;④具体要求如下:接触时间≥30min,且0.3≤出厂水值≤2,0.05≤末梢水值≤2。
表4 地下水标准与生活饮用水标准中限值不同的同名指标(单位mg/L)
注:①地下水标准中指标限值以满足地下水Ⅲ类水体要求为准;②该指标单位为NTU。
03.供水系统安全运行策略
图1 城市水循环系统示意图(A:进厂水;B:出厂水;C:末梢水)
3.1 工程技术优化
原水预处理:
建设预处理厂、原位曝气,应对藻类污染与突发污染。
水厂升级:
增加臭氧-活性炭工艺,提升有机物去除能力。
引入超滤/纳滤技术,保障微生物与浊度达标。
管网与二次供水改造:
优化管网拓扑结构,缩短水龄;定期冲洗老旧管道。
推广智能二次供水设备,减少水箱停留时间。
3.2 水质管理支撑体系
监测体系:将生活饮用水标准中20项严控指标(如氯乙烯、高氯酸盐)纳入检测项目。
信息共享:打通上下游水质数据壁垒,建立污染预警联动机制。
智慧平台:利用水力模型与大数据分析,实现水质高精度预测与辅助决策管理。
04.结论与建议
标准体系:构建动态更新的双值标准体系,补充地方与团体标准。
技术升级:强化原水预处理、水厂深度工艺、管网改造。
管理创新:依托智慧平台与数据共享,提升应急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