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水利枢纽工程行业未来发展规划分析
水是生态之基,水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制约因素,是生态文明的根本基础和重要载体。该阶段的特点是以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和指导思想,来开展水利工作。这一时期可以用“生态水利”来表征,称为“生态水利”阶段。
为了实现“生态水利”阶段的奋斗目标,未来几年水利工作的重点应该包括:①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水利建设提供制度保障。②遵循“节水优先”原则,崇尚节水文化,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③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④健全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保护生态环境。⑤优化水资源开发格局,促进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⑥加强水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全社会生态文明文化伦理形态。为了支撑“生态水利”工作,“水利3.0”阶段未来几年水利科技重点研究方向应该是生态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关键技术。
水利枢纽工程行业调研分析
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也称为水工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鱼道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以实现其目标。
水利枢纽是指供给用水的大型施工工程,包括供水水坝、放空水库、观测站、水出口、河床等。这些水利基础设施可以在各层面上不仅满足水生产及灌溉的需求,而且建立一套综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保护人类及各种生物的利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水利枢纽可分为四类,即:水力发电枢纽、航道改建枢纽、运河枢纽和水土保持枢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利枢纽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一些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建成或在建设中,如三峡大坝、白鹤滩水电站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利枢纽工程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一些新的建筑材料、施工方法、设计理念等不断涌现,提高了水利枢纽的建造质量和效益。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水利枢纽工程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已累计安排2022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计划3024.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439.4亿元,地方投资1584.7亿元;已完成中央投资计划2930.1亿元(当月完成253.1亿元),完成率96.9%。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投资主体。越来越多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始参与水利枢纽建设,投资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运营的不断发展,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一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被应用到水利枢纽管理中,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水利枢纽的建设位置和布置方案是影响其功能的主要因素。通常,水利枢纽工程的位置通过河流流域规划或地区水利规划来确定,并须充分考虑地形、地质条件,使各个水工建筑物都能安全可靠地布置在适宜的地基上,并能满足建筑物的尺度和布置要求,以及施工的必需条件。水利枢纽是水利工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综合性特征。多数水利枢纽承担多项任务,称为综合性水利枢纽。例如,三峡大坝是一个集防洪、发电、航运和灌溉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在政策不断加码的驱动下,我国水利工程投资规模也随之稳步增长,行业发展不断提速。据资料显示,2022年全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首次突破1万亿元关口,达到10893亿元,同比增长44%,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投资完成最多的一年。其中,广东、云南、浙江、湖北、安徽等12个省份完成投资额度超过500亿元。新增投资规模达1.23万亿元,较2021年增加6974亿元。
水利枢纽工程行业未来发展规划分析
“十四五”期间,全国无论从不断恢复的市场经济环境、红利政策环境还是建设投资规模来看,全国水利行业都面临诸多机遇,尤其是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指引下,结合治水、兴水、管水新发展理念、水利基础设施新格局等为水利市场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各省市“十四五”水利计划投资规模来看,与“十三五”相比,增幅达50%以上。2022年完成投资有望超过10000亿元,水利领域市场广阔。《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3%。到2035年,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全面形成,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5%,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