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任洪强:环保装备制造体系需要标准化体系引领
生态环境部发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来,各省各地根据当地污染物治理情况,相继印发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方案,相关行业、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协同控制二氧化碳与污染物排放的治污新路径。
未来,面对减污减碳、协同控制二氧化碳与污染物排放等任务,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任洪强认为,环保装备制造业也会有一些新技术出现,而新技术必定带来新标准的研制和装备制造体系的重构。
“一个好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标准化体系引领。”任洪强指出,未来,在环保装备制造体系中,标准体系的重构是重要内容。
要想高质量,必须高标准
制定新标准体系需考虑哪些因素?
“要想抓质量,必须先抓标准;要想高质量,必须高标准。”任洪强说,新技术带来新业态,也会催生对新标准体系的需求。
那么在制定新标准体系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任洪强表示,首先需要贯通环保装备产业全链条的标准体系。
据了解,目前,在政策的驱动下,各个团体都在做相应的团体标准。任洪强认为,团体标准一定要对创新活动有更好的支撑和引领。合适的标准,一定要放到产业链角度考虑,如何在产业链体系里面体现各自的位置的标准体系。比如要考虑产业发展问题、技术产业融合问题、产业上下游问题,所以,未来,相关部门或者协会以及行业应该重点去关注环保装备制造业全链条标准体系的构建。
其次,要注意整个污染控制应该遵循区域的异质性。
《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协同处置提出要推广基于陶瓷滤筒(袋)烟气多污染物协同处理、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协同处理等装备,尤其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
这些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和使用,需要注意整个污染控制的区域异质性,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行业和区域应用,都是有差异的。
例如,我国新污染的问题控制和治理已经积累了多年的数据,任洪强认为,初步的预判,新污染在我国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区差异很大,如果采取相同的技术和装备,可能针对性、精准性不够。所以,这方面应该考虑技术装备应用场景和对象的精准性耦合体系。
“唯一标准或是一类的标准,在整体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是存在问题的。比如早期的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指导下,给相关产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不能够完整解决相应污染问题。”任洪强指出。
加强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创新
需加入考虑“双碳”、环境健康、智慧化支撑等目标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5年环保装备制造行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短板技术装备取得突破,高效低碳环保技术装备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充分满足重大环境治理需求。
环保技术装备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需要配套标准体系的完善。据介绍,现在装备制造系列,从监测监控、过程控制,到整个修复治理等都存在问题。
目前,环保装备制造业需要考虑前瞻性和先进性的标准制定。“如环保装备制造业加入‘双碳’、环境健康、智慧化支撑等目标,按现在的体系还不具备前瞻性和先进性。所以,整体环保装备制造业体系应该围绕一些关键的点,建立好标准体系。”任洪强表示。
在此基础上,还应该从加强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创新方面去考虑推动产业发展。
例如,“双碳”领域标准研制,要从环境角度去考虑,从装备和技术角度考虑。首先考虑节能降耗,包括资源、能源利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和固碳等方面都需要一系列的标准。除了国家管理部门制定一些管理和约束性的标准之外,行业还应该制定一些为了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去引领引导市场,引导行业规范绿色发展。
又如,在环境健康领域,要把毒性标准考虑在内。这里面涉及的监测、防控等内容都要重新梳理一些相关技术和装备,需要相应的标准化创新。
此外,智慧环保方面,“智慧”两个词用了很多,实际上在环保装备制造行业,智慧环保最底层的内容还没有,基础数据通用的标准也还没有,这就等于市场是杂乱无章的。没有标准去规范很难确定什么是“智慧”环保。
“从技术、到新材料、新装备,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标准、建立体系。只有把这些标准问题想清楚,把标准的前瞻性和先进性做好,才能真正保障整个产业的发展,保证产业高质量的创新。”任洪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