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源治理技术系统之制药行业全过程控制成套技术
针对当前河湖流域主要污染源类型及治理技术需求,考虑首先通过流域产业结构调整控污减排,建立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源,减少整个流域污染物排放量;在此基础上,通过经济可行的污染源治理工程措施,对流域重点污染源,包括工业点源、城镇生活及面源、乡镇与村落的生活污染、农田径流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进行治理,使其达标(或提标)排放。按上述思路形成由源头减排、达标(提标)排放两大环节组成的涵盖流域主要污染源治理的技术体系,支撑流域污染负荷减排。本文介绍的是污染源治理技术系统中工业点源治理技术类别下的制药行业全过程控制成套技术。
1、问题与技术需求
制药废水通常具有成分复杂,有机污染物种类多、含盐量高、色度深等特性,比其他有机废水更难处理。因此,单纯依靠末端治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制药行业的污染问题,为了全面支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制药行业必须以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水污染防治全过程控制为核心指导思想,从优化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分质处理及资源回用、强化末端治理4个方面,有效推进水污染控制。
2、成套技术组成
针对制药废水通常具有成分复杂,有机污染物种类多、含盐量高、色度深,比其他有机废水更难处理等特点开展集成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水污染防治全过程控制技术。
产业结构优化与清洁生产技术:限制大宗低附加值、难以完成污染治理目标的原料药生产项目,防止低水平产能扩张,提升原料药深加工水平,开发下游产品,延伸产品链,鼓励发展新型高端制剂产品。大力推动清洁生产,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制药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鼓励使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原辅材料,减少有毒、有害原辅材料的使用,从源头减少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产生,降低后续污染治理负荷,提升制药行业水污染控制成效。在发酵类抗生素/维生素制药行业重点推广生物法制备抗生素中间体、维生素C(简称Vc)生产过程中溶媒回收、无机陶瓷组合膜分离和发酵废水处理制备沼气资源综合利用等清洁生产工艺技术。
分质处理及资源回用技术:注重源头控污,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倡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对于毒性大、难降解的制药废水,应单独收集、单独处理,再与其他废水混合处理:对于废水中的有价物质,应研发高效的资源化技术予以回收。随着《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废水达标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开发低成本高效的末端治理技术尤为重要。
清洁生产技术包括制药凝结水原位再生技术、无机陶瓷膜高效分离Ve发酵醪液渣中古龙酸钠技术、抗生素发酵液高效价分离技术。废水分质处理及资源回收技术包括含铜黄连素废水的铁碳微电解处理回收铜技术、高浓度磷霉素钠废水湿式氧化-磷酸盐固定化集成技术、废液硫碳资源回收技术。末端治理关键技术包括低浓度磷霉素钠废水的水解酸化-接触氧化集成技术、高级氧化-UASB(升流式厌氧污泥床)-MBR物化生化集成技术、基于两级分离内循环厌氧为核心的生物制药废水处理技术、絮凝-催化氧化-生化强化处理技术。
3、成套技术特点
技术创新性或突破的技术难点:“十一五”阶段制药行业水污染控制主要以大众污染物的控制为主(如COD、氮氮等)。针对制药废水的达标排放及部分有价资源的回收,研发了药凝结水原位再生、无机陶瓷膜高效分离、抗生素发酵液高效价分离、湿式氧化-磷酸盐固定化集成、絮凝-催化氧化-生化处理、高级氧化-UASB-MBR物化生化集成、基于两级分离内循环厌氧为核心的生物处理等多项关键技术,并建立了5项示范工程,对淮河、辽河、松花江、东江等流域的制药行业污染控制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
技术就绪水平提高情况:目前该成套技术就绪度总体达到7级(图1)。
图1 制药行业水污染控制技术成熟度雷达图
技术不足与发展分析:“水十条”中要求,制药(抗生素、维生素)行业重点实施绿色酶法生产技术改造,发展绿色制药技术。顺应发展新态势,改变仅依靠末端治理的控污策略,重点发展和应用清洁生产工艺,从工艺源头实现度水和污染物减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制药废水低成本稳定达标排放。
4、关键技术及其适用性
表1为水专项“十一五”期间制药行业关键技术清单。
表1 水专项“十一五”制药行业关键技术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