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环境企业50强分析报告》--引言
引言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也悄然进入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产业内各主要企业也随之展开了自身转型发展的新旅程。
在政策层面,围绕“双碳”、生态修复以及污染防治等方面展开,可以概括为: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以基于分区管控和价值实现机制的生态修复与保护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补齐环境短板。
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双碳”目标。国家层面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份文件从宏观到微观为“双碳”工作下一步在政策配套、行业应用、实现目标等内容指明方向。各部委则从节能降碳、工业领域、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循环经济和全民行动等角度制定更加具体的政策。
基于分区管控和价值实现机制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试行)》(环环评〔2021〕108号)和《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两个文件,在政策层面解决了生态修复保护领域缺少修复结果性标准和缺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合理商业模式这两大制约性瓶颈。除此以外,中央及各部委还围绕“保护补偿机制” 以及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等内容发布了众多文件。
以问题为导向,补齐环境短板。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对当前我国环境问题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并要求继续开展“三大保卫战”。同时列出“十四五”时期及2035年前的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国家及各部委围绕“水”“固”“气”“土”各领域“补短板”的问题也发布了大量规划指导和配套文件,财政部、发改委还就三大保卫战和各细分领域出台了相关配套资金、金融保障文件。这些文件明显体现出以问题为导向查缺补漏的导向性。
在产业层面, 2021年环境上市公司199家(不含新三板),平均营业收入32.32亿元,同比增长12.55%;平均净利润2.76亿元,同比下降5.82%;平均净利润率8.54%,同比下降16.33%;平均资产总额115.00亿元,同比增长7.79%;平均资产负债率59.30%,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5.98%,同比下降12.7个百分点;平均研发投入强度2.30%,同比增加2.28个百分点。从数据不难看出,环境产业主要企业仍然在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上艰难前行。
“十三五”以来,中国环境治理领域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但综合服务能力依然较弱。2016年,国家发改委、环境部提出培育50家以上产值过百亿、技术领先、管理精细、综合服务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中国环境企业。为凸显领军企业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环境商会自2018年起,每年发布“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
近两年,中国环境产业正在发生深度变革与重构,特别是产业头部格局面临剧烈变化。50强榜单在此背景下也逐步科学化、系统化、品牌化,在业界形成较高公信力和权威性。
2022年榜单以企业申报为基础,以公正公开为原则,以真实数据为依据,结合上规模环境企业调研,按照2021年度营业收入总额降序排列产生。其中,环保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以已公布的2021年报营业收入数据为准;非环保类上市公司以年报中环保相关业务营业收入数据为准;非上市公司以专业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环保业务营业收入数据证明为准。
本报告以《2022环境企业50强榜单》中企业为分析对象,这50家企业虽然不能代表环境产业的全貌,但这些企业均为产业及各细分领域的佼佼者,我们期望通过对这一群体的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环境产业中观和微观的发展变化特征及趋势。本报告主要包括50家企业2021年经营数据的统计分析,并选取国内在沪市主板、深市主板、创业板、科创板、香港主板、新加坡主板上市的以节能环保及生态治理相关业务为主业的199家企业作为对比对象,将50强企业数据与其进行对比分析。
本报告将对这50强企业的总体情况、经营数据等开展分析,并与往年度50强企业的整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2021年度环境上市公司共计199家(以节能环保及生态治理相关业务为主业,包含沪深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及香港主板、新加坡主板上市公司,不含新三板上市公司),我们也会将50强企业的整体数据与这199家上市公司的整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呈现更加全面的数据分析结果。
由于部分非上市上榜企业未提供相关数据及部分环境上市公司尚未披露年度报告,本报告均采用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
鉴于数据和经验所限,本报告疏漏及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