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面源污染究竟该如何治?

慧聪水工业网 2021-11-08 09:28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胡一斌 凌小涵

江苏省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近年来,由于化肥的大量施用,种植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据估算,江苏省太湖流域323万亩水田每年氮、磷流失量分别达7500吨和300吨左右,是导致太湖蓝藻水华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水处有关负责同志表示:“种植业面源污染已严重制约江苏省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急需予以突破。然而,长期以来,农田经营主体分散,农田退水等种植业面源污染难收集、难治理、难监管。”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解决种植业面源污染谁来治的问题

以前,往往一户人家耕种几亩地,高度分散的经营模式不仅难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而且农户在经济和技术上都无力治理农田退水污染。

近年来,江苏省先后印发《关于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等,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十三五”时期,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超过3000万亩,土地流转率达60%,有力推动了种植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的综合实力逐步增强,为推动种植业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新康村北临入太湖河流太鬲运河,过去,1600亩水稻田分散在349户农民手中,农户种植收入不高,加上种植模式传统、粗放,地块高低不平,农田退水污染治理难度很大。如今,新康村将水稻田进行集体流转,统一入股到由村集体与农户共同参股成立的合作社,入股农民除每年每亩土地保底收益800元外,在合作社盈余后还能分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逐步提高,村民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

“原来水经常是黑乎乎绿油油的,水稻品质也不如现在。”村民说,当年农田从河里引水灌溉、尾水直排入河,既浪费肥料,又导致河水黑臭。近年来,该村积极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等项目,通过“向上级各条线争取一点、财政补贴一点、村集体自掏一点”等“三个一点”筹资方式,同步实施农田尾水循环利用、生态沟渠和田埂建设工程,着力打造土地平整、灌排循环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生态型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后,在保证水稻高产的前提下,项目区氮、磷化肥用量分别下降27%、60%,农田排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房前屋后的小沟小汊清澈了许多,“绿色”水稻销路也一直不错,新康村在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肥水不外流——回答种植业面源污染怎么治的问题

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农田退水携带大量氮磷营养物质,直接入河,既带来经济损失,又造成环境污染,农田退水怎么治才能变废为宝?

为了解决“养分变污染”的问题,江苏省积极探索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模式,省农业农村厅在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中提出了每个设区市开展一个生态农田试点的工作要求,按照农田“肥水不下河、退水不直排、养分循环用”的思路,积极探索开展农田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推进农田退水养分循环利用。

走进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阜庄生态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一望无际的稻田长势喜人。自2013年起,当地开展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原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实施农田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因地制宜利用低洼地或小河浜,在稻田建设肥水收集调蓄池,实现肥水不下河;再安装水泵,将收集池中肥水引入稻田灌溉沟渠,回用于农田灌溉,实现养分循环利用;针对当地降雨量大的特点,通过建设生态塘对汛期过量农田退水进行调蓄净化后排放,基本实现区域污染的“近零”排放。

阜庄村还大力实施稻田龙虾、锦鲤、青虾和螃蟹等生态种养工程。南京太和水稻专业合作社把生态理念融入农业种植,在稻田四周挖出了50多公分深的“生态养殖沟”,用来养殖鱼虾。水稻为鱼虾提供氧气和有机物质,鱼虾以田间的害虫为食,鱼粪成为水稻的肥料。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在同一块地上获得种稻、养鱼的双重收益,还能进一步减少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施用量,在提高水稻品质的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效实现增产增效、减投减排和区域水环境改善的“三赢”。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太湖处有关负责同志说:“我们总结提炼试点经验,研究制订了《太湖流域稻/麦轮作化肥增效及氮磷减排技术规范》《太湖沿湖地区集约化稻田清洁生产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明确了灌排系统改造等技术要求,指导农业经营主体在保证稻麦产量的前提下减少化肥施用及农田氮磷流失,有效降低对周边水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开展农田退水监测——突破种植业面源污染怎么管的难题

一场大雨就会导致水质滑坡,是不少地方面临的共性问题。“2020年汛期,江苏省国考断面水质下降明显,6、7、8月优Ⅲ比例出现明显下滑。210个国考断面中,有90个断面较1月-5月下降一个或以上类别。种植业面源污染无疑是造成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但是过去的小块农田犬牙交错,农田退水口多如牛毛,如何评估农田退水对水质的影响,怎么分清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责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水处有关负责同志说。

随着种植业规模化发展,江苏省积极开展规模化农田灌溉区退水监测,为种植业面源污染精细化监管奠定基础。今年年初,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重点针对下游国考断面水质较差、汛期水质波动明显的典型规模化灌区进行现场调研,明确农田退水监控断面和监测要求,联合13个驻市环境监测中心共同开展农田退水水质监测。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监测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今年,我厅印发《江苏省‘十四五’地表水环境监测网设置方案》,首次将规模化农田灌溉区退水监控断面列入其中,针对全省81个规模化典型农田灌区的主要退水河流共设置123个断面,为及时掌握和跟踪评估农田灌溉、降水等因素引起的退水影响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不仅每月对农田退水口开展1次例行监测,还在直播稻‘烤田’退水当天和一定规模降雨的24小时内进行加密监测。在常规指标基础上,选测杀虫剂、除草剂类指标和灌区退水流量,监测结果及时共享给农业农村部门。3月摸底情况表明,全省灌区农田退水监控断面水质情况一般,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的比例为55.4%,劣Ⅴ类比例为14.0%,定类指标主要为氮磷,与面源污染密切相关。”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有关同志说。

江苏省还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全省规模化农田种植区进行排查,评估国考断面周边区域农田布局情况,要求对直接影响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的沿岸农田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针对农田退水为劣Ⅴ类的灌区,督促指导当地围绕水质达标开展综合整治。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2017年农业源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7%、67%,其中种植业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占农业源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1%、36%。种植业面源污染在部分地方已经上升为制约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矛盾。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江苏省的这些做法,为突破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瓶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下一步,我们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结合实际开展规模化种植业污染防治试点,探索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环境管理体系,为全面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示范和经验。”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