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海洋环境发展状况及海洋环境监测发展趋势分析
海洋环境质量是指在海洋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海洋环境质量分类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一、海水质量
2020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整体稳定,海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的96.8%,同比基本持平。
2018-2020年夏季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比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智研咨询整理
我国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为30070平方千米,较上年同期增加1730平方千米,同比增长6.1%,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2018-2020年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及增速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智研咨询整理
2020年,渤海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13490平方千米,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为1000平方千米;东海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48000平方千米,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为21480平方千米;黄海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25360平方千米,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为5080平方千米;南海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8080平方千米,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为2510平方千米。
2020年我国管辖区域各类海域面积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智研咨询整理
2020年,海水中无机氮含量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85560平方千米,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为29670平方千米;海水中活性磷酸盐含量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城面积为50320平方千米,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为6790平方千米。
2020年我国管辖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分布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智研咨询整理
2020年,春季、夏季和秋季三期监测均为77.4%,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水质比例平均为9.4%,同比下降2.3个百分体稳中向好,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平点,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2020年全国近岸海域各类海水水质比例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智研咨询整理
2020年,夏季呈富营养化状态的海域面积共45330平方千米,同比增加2620平方千米。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分别为20770、9450和15110平方千米。重度富营养化海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黄河口、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
2018-2020年夏季呈富营养化状态的海域面积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智研咨询整理
二、海水浴场水质
2020年游泳季节和旅游时段,海水浴场水质等级为优、良和差的天数分别占78.1%、18.6%和3.3%。影响浴场水质的主要原因是粪大肠菌群数量超标,个别浴场出现少量漂浮物。
2020年海水浴场水质等级天数占比
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智研咨询整理
三、海洋环境监测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光学、电学、机械学、材料学飞速进步的带动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不断更新完善,监测仪器性能已有大幅提高,海洋环境监测呈现多元化、实时化、长时序、立体化的发展趋势。
海洋环境监测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