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雪:推动共建共治 让洱海美景永驻
慧聪水工业网 6月,全国两会结束不到一周,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决定一法”执法检查(野生动物保护)。
7月,参加关于“民法典主要制度与创新”专题学习班和“美丽中国建设”专题(网络视频学习班)学习。
8月,参加全国人大代表视察吉林检查工作。
9月,参加在滇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康养产业和旅游文化业发展情况。
12月,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的“万峰湖专案”检察听证会。
……
这份满满的日程表,记录的是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生态环境厅驻大理州生态环境监测站副总工程师、技术管理室主任杨晓雪2020年的履职情况。
作为一名生态环境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晓雪一年来更多关注的依然是生态环境领域的相关工作。
“我生在洱海边,长在洱海边,工作也在洱海边。所以对洱海的环境保护问题格外关注。”采访中,杨晓雪首先提到的,也是她与洱海的故事。
污染不知不觉,改善却要付出极大努力
“我记得父母带着我和弟弟到洱海边玩水,浮在水面就能清晰地看到水底的水草,妈妈让我和弟弟不要喝生水,我总是趁妈妈不注意,偷偷喝一口甜甜的洱海水。”回想起儿时的经历,杨晓雪说她记忆很深刻。
大学毕业,杨晓雪被分配到大理州环境监测站工作,也注定了她与洱海,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缘分。
“每一份水质报告都是给洱海做的一次‘诊断’,所以这份责任重大,不能有一点马虎。”杨晓雪说,第一次感受到洱海水质的变化,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
那是洱海第一次发生全湖性蓝藻危机,整片整片的蓝藻漂浮在湖面上,就像一床黄绿色的被子把洱海的蓝色全给盖住了。
2015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的重要部署决策,大理州委州政府实施了“七大行动”,各级政府合力攻坚、重拳出击,全面打响了洱海保护治理的攻坚战。
“污染不知不觉,但治理却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所以污染防治还要以预防为主,端口前移。”结合自己的工作,杨晓雪谈到。
在洱海流域256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生态环境系统一共设置了国家级、省级、州级的90个监测点位。
“我们每个月要提供的洱海流域监测数据超过1600个。同样是监测工作,工作量却在四五年之间增加了好几倍,政府对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力度之大、投入资金之巨、工作要求之高可想而知。”杨晓雪说。
“要让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2018年、2019年洱海连续实现7个月水质达Ⅱ类,总体好于2015年的水平;2020年1月至9月,有5个月全湖水质达到Ⅱ类;全湖平均透明度提高到1.82米,湖内沉水植被面积达到34平方公里、净增70%。
“更忙了,也更累了,但是一想到我们的工作是洱海保护治理的重要组成和支撑部分,这些付出也是值得的。”回看这些年的治理成效,杨晓雪说。
“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各部门全力推进问题整改,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杨晓雪说,这是最宝贵的经验,也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鉴。
洱海的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杨晓雪对于洱海、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并没有减弱。今年全国两会,她带来的建议除了关注洱海保护,还有农村污水治理等问题。
“要让环保理念真正深入人心,真正形成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共治的良好局面,洱海的美景才能永驻。”杨晓雪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