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内外伤兼治还清石塘湖 拆围还湿 阻截污水 打通水系
慧聪水工业网 安徽省安庆市石塘湖在冬日暖阳的映照下显得尤为美丽:湖水清澈明亮,绿如碧玉;湖面鱼船点点,鸥鸟飞翔;周围环境优雅,秩序井然……
然而几年前,这片被誉为“安庆西湖”的湖泊,情况并不乐观:湖内围网林立,湖滨围埂养殖,城区生活污水直排,湖底“沙漠化”严重,水质长期处于Ⅳ类和Ⅴ类。
2017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明确指出:“安庆备用水源石塘湖水质仅为Ⅳ类,达不到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要求,相关治理工作严重滞后。”
从湖面污浊到水质清亮,稳定在Ⅲ类水质,石塘湖华丽转身的背后经历了什么?
拆围还湿,实施湖区整治
为加强石塘湖内渔业管控和生态湿地的恢复,安庆市积极开展湖泊和天然河道“三网”拆除和投饵养殖取缔工作,石塘湖的湖内围网被全部拆除,湖边处理围埂养殖近8000亩,湖底清除污泥41万立方米。
“最开始周边百姓并不理解相关政策,不愿意放弃渔业养殖,抵触情绪很强烈。”退养鱼塘的过程并不顺利,安庆市环境信息中心副主任丁媛媛至今记忆犹新,“但是政府相关补偿政策以及对退出渔户的产业帮扶,让百姓们吃了定心丸。”
2019年,安庆市实施石塘湖全面休渔制度,取缔精养鱼塘,严禁任何捕捞活动及养殖行为。
与退养鱼塘同步进行的,是自然湿地生态恢复工作。石塘湖采用DBO(设计、施工、运营)模式对湿地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一方面利用腾退的98万平方米精养鱼塘开展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人工试种,建成挺水-浮水-沉水交替、日净化能力2.5万吨-4万吨的湖心自然型生态湿地;另一方面,将取水口周边退出的32.8万平方米精养渔塘建设成带状湿地,整治面源的同时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以生态治理的理念对自然湿地进行恢复,费用低,效果好。石塘湖综合治理工程负责人刘刚向记者介绍,工程完工后,上游的水经闸门被引入预处理区,再通过净水渠流入表流湿地区。表流湿地区由挺水植物区和沉水植物区串联而成,发挥湖心自然型生态湿地的拦截、净化等功能。从表流湿地区流出的水进入深度净化区,通过水生植物进一步稳定水体水质。
黑臭治理,截断外来污染
为保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安庆市聘请由生态环境部华南科学研究所牵头的专业团队,对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开展驻点跟踪研究。“我们通过污染源解析与污染带遥感反演研究,证实城区黑臭水体入湖对石塘湖污染有着巨大影响。”华南所团队成员告诉记者。
为此,安庆市委、市政府成立黑臭水体攻坚指挥部,综合实施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岸线修复、生态护坡、生态清淤、生态活水等一系列工程措施。
2016年以来,安庆市新建和修复污水管道450公里、雨水管道76条,排查整治水污染问题1864个,新建末端截污闸8座,同步完成沿线32个生活小区和上游68家工业企业的雨污分流改造,环湖乡镇生活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推进农村环境排查整治与环湖截污,清理处置陈年垃圾2165吨,投入4400万元拆除关闭环湖3个乡镇畜禽养殖场188家。
随着入湖污染源整治工作的推进,入湖河流基本实现了由黑到清的转变,石塘湖也逐步实现了由浑浊到清澈的蜕变。
水系连通,让河湖活起来
城区河湖水系之间如同动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一样相互连通,水体如同血液一样循环流动,定期更新再造。对于石塘湖的治理,需要保障水系之间联通且畅流,强化水体循环流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安庆市内水系发达,内拥破罡湖等10个湖泊和康熙河等49条河渠,水面有225平方公里,占城市规划区面积的25%,位居沿江城市前列。
“安庆市将石塘湖生态恢复纳入城区整体水系治理综合考虑,在采取截污和雨污分流等治本举措的同时,制定《安庆市城区水系活水保质管理方法》,实施水系流动内外循环工程。”安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潘静告诉记者。
安庆市先后投入29亿元实施康熙河、顺安河、潜江河以及“一湖九河”等骨干河湖治理,通过打通断头河沟、拓宽束水河道、优化水系布局,形成东西近20公里的连通水系及滨岸景观带,实现长江水源生态补给“一湖九河”的水流外循环。
同时,安庆市将石塘湖作为大寨河、康熙河的生态补给水源,形成南北通江通湖的水系格局,实现水流内循环。目前安庆市城区以湖泊和长江为核心、以城区各河道为纽带的“一城活水”生态水网已经形成,促进了石塘湖水生态环境改善和提升。
经过系统治理后的石塘湖,总磷平均浓度从2017年底接近0.2毫克/升,快速下降至2019年底的0.03毫克/升,达到饮用水水源标准。湖滨水生植物逐步恢复,形成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优美生态风光,实现了人水和谐、一域活水的生态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