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污染防治攻坚战完美收官

慧聪水工业网 2021-02-01 09:22 来源:中国环境报

慧聪水工业网 茫茫林海、蜿蜒江河、神奇湿地、广袤草原、璀璨湖泊、晶莹白雪……这是黑龙江省良好生态环境最真实的写照。随着黑龙江省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原生态”正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词。

黑龙江污染防治攻坚战完美收官

治理后的倭肯河

黑龙江污染防治攻坚战完美收官

治理前的倭肯河

黑龙江污染防治攻坚战完美收官

监测人员在松花江上开展冬季水质监测

黑龙江污染防治攻坚战完美收官

检查企业危险废物处置措施

黑龙江污染防治攻坚战完美收官

兴凯湖早春

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安排,统筹推动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原生态五大保卫战。经过三年持续攻坚,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144项重点任务全部完成,阶段性目标全部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效益逐渐显现,2019年成效考核位列全国优秀序列,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身边环境质量的提高。

蓝天保卫战

放大招治“顽疾”迎来龙江好空气

屋子暖了,空气却差起来,这曾是许多黑龙江人对冬季的记忆。黑龙江省冬季漫长、气温低,高燃煤的能源结构一直难以改变,燃煤是全省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煤尘和粉尘等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为打好蓝天保卫战,黑龙江省精准发力,紧紧抓住燃煤污染这个“牛鼻子”,突出重点防控污染因子、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领域、重点时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一系列措施让污染防治攻坚战收官之年的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一组数字更能够说明问题,三年来,全省累计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3302台,累计实现106台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哈尔滨市建成区35蒸吨以下和县(市)城关镇建成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零。

联防联控,建立抵御重污染天气的联盟阵线。哈尔滨、大庆、绥化三市联手开展“哈大绥”重污染天气应对联防联控,出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降低污染程度,缩短污染时长,这些措施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多措并举,多管齐下,黑龙江省还开展了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扬尘面源治理等战役。“散乱污”企业治理战役全面打响,黑龙江省通过关停取缔、整合搬迁、升级改造等措施,完成1454家“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38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

除供暖之外,秸秆露天焚烧一直以来也是影响全省大气质量的“顽疾”。黑龙江省连续三年发布“禁烧令”,确保全域全时段全面禁烧秸秆,秸秆根茬及残余物露天焚烧火点从2018年禁烧期间的1728处下降至147处。同时,把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秸秆综合利用率、还田率分别达到91.48%、68.82%。

通过综合治理,全省PM2.5浓度明显降低,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全省空气环境优良天数比例为92.9%,高于国家考核目标4.9个百分点。为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全省环境空气质量,2020年,黑龙江省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开展供暖期散煤污染治理“三重一改”攻坚行动,突出抓好“两市两县两景区”(哈尔滨市、绥化市、肇州县、肇源县、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雪乡旅游景区)散煤污染治理,到2022年~2023年供暖期,哈尔滨市、绥化市PM2.5平均浓度不超过5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比2019年~2020年供暖期减少40%,避免空气质量指数日均值“爆表”。到2022年,重点地区散煤用量大幅下降。哈尔滨市削减替代散煤195万吨,主城区实现47万吨散煤“清零”;绥化市、肇州县和肇源县分别削减替代散煤86、4万吨和5万吨。

碧水保卫战

污水变清流珍稀鱼类江中游

家住七台河市桃山区万宝镇的老人栾德信,闲来总愿意到家门口的倭肯河岸转一转,看一看。“你看现在的河水多清,就在几年前这还是个臭水沟呢。”

倭肯河是松花江较大的一级支流,是煤城七台河市的母亲河。2018年,倭肯河抢肯断面由于氨氮超标,被认定为黑龙江省唯一一个劣Ⅴ类水体。为此,七台河市实施6个方面共38项治理任务。经过一年的努力,倭肯河告别了劣Ⅴ类水体。

倭肯河治理是黑龙江省打好碧水保卫战的一个缩影,黑龙江省高位推动,成立“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副省长担任,副组长为省政府副秘书长和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负责做好全省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协调工作,全面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在地表水污染防治方面,主要改善和保护河流、湖泊、水库的水环境质量,重点集中在提高优良水体比例、消灭劣V类水体、开展黑臭水体治理、提高水质达标率上。

在污染源管理与治理方面,主要开展入河排污口审批、工业园区污水治理、总氮总磷排放总量控制及医疗废水等行业废水管理,协助住建部门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管理等。

一系列有效措施在数字上得到了印证:全省划定水源保护区3202个,其中市级27个、县级123个、农村3052个;62个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44条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43个县级以上水源地保护区208个环境问题完成整治;开展城镇污水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93%;全省26处县(区)级地表型饮用水水源地100个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治,水源地保护区内近6000户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得到妥善处置。碧水保卫战打得好不好,鱼儿最有“发言权”。2020年12月9日,在松花江哈尔滨太平镇附近的江岔子里,渔民于勇、王立军在起冬网时渔获超过600斤,接连捕获的3条鳌花鱼中,最重一条达6斤2两,“不少在松花江打了一辈子鱼的老渔民,也没看到过这么大的鳌花。今年的鱼真多,松花江的生态环境真的好。”于勇一边往袋子里装鱼,一边连连感叹。

优良水质频繁引来鱼类“指示物种”。2018年5月17日,黑龙江省抚远市小河子村渔民捕捞一条300斤重的鳇鱼;2019年11月,虎林市渔民在乌苏里江捕获一条施氏鲟;2020年6月10日,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乡长发村渔民在黑龙江捕获一条达氏鳇,体重约300斤,推算已经生长60年以上;曾处于濒危状态的乌苏里白鲑、大麻哈鱼等在松花江流域也逐渐增多……

乌苏里白鲑、大麻哈鱼这些珍稀鱼类见证着黑龙江省水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2020年,全省优良水体比例为74.2%,高于考核目标14.5个百分点,碧水保卫战的各项考核指标全部通过。

净土保卫战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做好粮食安全“压舱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提出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

我国东北黑土地是世界仅存的三大黑土区之一,黑龙江省拥有我国最广袤的黑土地,是我国黑土地保护的前沿。目前,黑龙江省拥有黑土耕地面积2.39亿亩,占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的50.6%。

为保护好这块黑土地,黑龙江省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

在黑龙江昊华化工有限公司,曾经作为临时原料堆放场的土地翻新痕迹依旧清晰。“由于原料堆放场没有采取防渗措施,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目前,公司按照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的要求,将遗存的电石渣已清理完毕,并且在2020年完成了24万平方米的土壤改良。”昊华公司办公室主任王超说。这是昊华化工公司将曾经堆砌的电石渣进行清理并开展土壤修复工作取得的成果。黑龙江省通过实施污染管控与修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完成国家目标要求。

同样得到修复的还有哈尔滨市道外区一家搬迁企业的旧址,在比选国内外4种主流土壤修复技术后选出最优方案,40万亩存在重金属超标的土壤将得到修复治理,实现最高等级的开发利用。

在保护黑土地上,黑龙江省完成全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构建覆盖全省范围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查清土壤污染环境底数。

同时,黑龙江省全面提升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目前,黑龙江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4.1%,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5%。黑龙江省还推动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农用地监管力度,通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工作,避免一些涉农企业对黑土耕地造成污染。

拿起法律武器,制定规则体系,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污染地块环境管理暂行办法》《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等政策文件,率先通过地方立法严格保护黑土耕地,建立起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效果评估制度;加强源头管控,对涉及土地利用和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严格环境准入;建立省、市、县三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联动监管,严惩违法犯罪行为。

2020年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检查报告显示:黑龙江省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并总体优良,农用地优先保护类占比达99.87%,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风险可防可控。

美丽乡村保卫战

乡村环境变好重拾美丽容颜

新建了一体式户厕净化处置设备,厨卫污水、垃圾有专人回收等,年过七旬的邹维学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子,会发生这样喜人的变化。

相比以前把污水运到小菜园、清掏化粪池,新设备不仅减少了劳动量,更减轻了异味和环境污染。这些改变发生在黑龙江省磨盘山水源地源头之一的沙河子镇大柜村。

打好美丽乡村保卫战,黑龙江省统筹推进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关于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施意见》,编制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和110个县域治理专项规划,推进222个村屯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完成1400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8967个行政村实现垃圾收转运体系全覆盖。

建设美丽乡村还要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宝清县是农业大县,以前大量的农药废弃物丢在田间地头,严重影响环境。“从234个回收站回收农药瓶,全部无害化处理。”宝清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负责人说,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全省深入实施农业“三减”,精准测土,科学配方,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黑龙江省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4%。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14%,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7.52%。

原生态保卫战

建设生态强省推动绿色转型

“2020年9月,红外热感应野外相机拍到一只狍子,还有野猪来这儿觅食。”每每看到这样的画面,绥阳林业局的巡护员孙成都倍感骄傲。而在千里之外的大兴安岭林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貂熊现身,消失约40年的野生东北虎也重现小兴安岭。

2014年,黑龙江省就停止了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林海开始休养生息,山更绿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野生动物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了。

黑龙江省打响原生态保卫战三年来,坚决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连续四年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319个自然保护区四类重点问题完成整治。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完成全省自然保护区范围界限核准和勘界立标。

截至目前,黑龙江省有各类自然保护地481处,批复总面积1155.8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44%。其中,国家公园1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222处(国家级49处、省级75处),各类自然公园258处(森林公园110处、湿地公园78处、地质公园32处、风景名胜区38处)。

全省启动实施65个小兴安岭至三江平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严厉查处整治农地非农用、违法挤占生态空间环境问题;对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实行封闭管理。

卫星遥感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9年,黑龙江省植被生态质量持续转好,2019年全省整体植被生态质量达2000年以来最优,比近20年平均值提高13.9%,比2000年提高27%。

好生态引来候鸟聚集。2020年8月,成群结队的鸟类落户黑龙江省大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甚至还有东方白鹳、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双鸭山市七星河湿地也发现了20多只丹顶鹤,还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白枕鹤、白鹭、鸭类等。

按照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坏这一原则,全省严格生态环境质量管理,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措施,将全省行政区域划分为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三类环境管控单元共868个,采取分类保护、分区管控措施。

继虎林市和黑河市爱辉区后,漠河市、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也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并挂牌。

铁军先锋不惧急难险重

构建现代体系深入打好攻坚战

黑龙江省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在这场硬仗中,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紧盯各时段节点目标和任务风险点,相继组织了污染防治的总体战、攻坚战、歼灭战等一系列梯次渐进的攻坚行动,144项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全部完成,“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13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实现,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碳减排指标、森林蓄积量早在2019年就已提前完成。

打铁还需自身硬,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不断加强队伍管理,提升能力。通过环保垂改大幅增加编制,上收13个市(地)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上收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职责,构建了由督察办、督察专员和5个区域派出生态环境督察局3个层级单元构成的生态环境督察体系,“大环保”格局初具形态。通过开展生态环境大讲堂、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夯实理论之基,筑牢业务之技。通过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等,进一步提升履职能力。

在应对急难险重任务时,全省生态环保铁军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第一时间启动环境应急预案,严格管控疫情环境风险,全省2653吨抗击疫情医疗废物全部实现闭环安全处置,130家定点医院、4家重症救治中心、所有启用隔离点医疗废水全部实现达标处理,紧急建设并调运处置设施,使绥芬河口岸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由每日8吨增加到31吨,筑牢了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全厅60多名党员干部驻守哈尔滨市40个社区开展志愿服务,28天里累计服务2600小时、5.12万人(次),让党旗在防控“疫”线高高飘扬。

2020年3月28日,伊春鹿鸣矿业有限公司发生尾矿砂泄漏事件,253万立方米尾矿砂水迅速灌满依吉密河,并向呼兰河、松花江奔涌而去,特征污染物钼最高超标80倍。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迅速响应,全系统500余人参与战斗,持续开展环境应急监测,为精准实施“污染控制、削峰清洁”两大工程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最终实现了“不让超标污水进入松花江”的应急目标,上级部门将此评价为“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的成功范例”。

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特别是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涌现出了一批铁军榜样。刚结束援藏任务的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副处长李娟,身体仍在恢复期,就主动请缨下沉社区,一干就是一个月;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分析室主任孟庆庆在伊春鹿鸣应急现场每天和数据图表相伴,分析污染物变化趋势,连续72小时工作,没有时间睡眠,因为污染不等人;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局大气环境监管科科长苗琦一年365天,一个电话就立即赶赴第一现场,加班已是常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没有终点,必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2020年11月2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构建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规政策体系,落实各类主体责任,提高市场主体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到2025年,全省形成导向清晰、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龙江提供有力保障。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省生态环保铁军将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实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

让生态文明继续为龙江经济建设加码,探索生态经济互生互荣的可持续之道,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绿色画卷已经徐徐铺就开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