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再创佳绩 绿水为凭 青山为证

慧聪水工业网 2020-10-20 09:49 来源:中国环境报

慧聪水工业网 10月10日,生态环境部命名了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北京市门头沟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密云区和怀柔区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三个区紧紧围绕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绿色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日益增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及“两山”实践的国家样板。

北京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再创佳绩 绿水为凭 青山为证

门头沟创艺乡居精品民宿

门头沟区

绘就京西绿水青山图卷

门头沟区作为北京市西部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水源保护地,深刻把握北京市发展要义,坚持首善标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以“讲奉献、争第一”的门头沟精神,全面履行“守护好首都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坚决把生态涵养区的压轴作用发挥到极致,当好“两山”理论守护人,绘就京西绿水青山图卷。

建设“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门头沟辖区段长约102公里,其中山峡段92公里,城市段10公里。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水资源紧缺、严重超采等因素,下游平原河道逐渐干涸断流,河道两边土地沙化,河道内沟壑遍布、河床裸露,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北京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再创佳绩 绿水为凭 青山为证

门头沟永定楼

“永定河治理是首都水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号工程。治理好永定河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北京要带好头。”2018年,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调研永定河时强调,要逐步将永定河恢复成“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

2019年的大规模生态补水使永定河山峡段河道近40年来首次实现不断流。依靠“引黄入京”调水工程,从黄河干流的万家寨水库取水,最终由官厅水库把黄河水输送到永定河流域,使常年干涸的永定河再次焕发生机。为从源头控制污染,门头沟区完成沿线100多个村庄的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工作,并在永定河两岸河滩地上建设滨水绿带,在途经的王平、雁翅、斋堂3镇建设大面积湿地,山、水、林、田、库相映成趣,逐渐呈现出水清、岸绿的百里山水画廊景象。

从“一盆火”到“一片绿”,终结千年采煤史

“乌金遍地下,百宝满山川。”曾经,矿产资源丰富的门头沟区是北京市重要的煤炭供应地,源源不断地为北京市输送热量,为京城发展贡献着“一盆火”。而伴随着长期矿山开采,门头沟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不利影响。为落实新时代的绿色发展,近年来,门头沟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毅然关闭了区属全部270家乡镇煤矿,500多家非煤矿山、砂石厂,2019年提前关停区内市属京煤集团所属大台煤矿,彻底终结千年采煤史。

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门头沟区大力实施废弃矿山修复、百万亩造林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使昔日光秃秃的山峦重新披上绿装。截至目前,共实施完成65个治理区,修复面积855.2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7.8%,实现“一盆火”向“一片绿”的转变。

妙峰山镇水峪嘴村是门头沟区矿山修复的一个缩影,通过坡面整治工程与高次团粒喷播技术相结合,将原来岩体裸露的荒山改造成生长灌木和乔木的林地,总投入2135万余元,修复面积4.7公顷,有效改善了因开采遗留的山体裸露、植被破坏、环境恶化等问题,生态修复效果明显。

打造“门头沟小院+”田园综合体

青山环抱、绿水环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生态山水,门头沟区精品民宿近年来蓬勃发展。用好与西城区共同设立的8亿元专项扶持资金,集成市、区各项优惠政策,门头沟区在打造“门头沟小院+”上深耕细作,推动传统景区、精品民宿、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让当地农民捧牢“金饭碗”,吃上“生态饭”。

国资公司和清水镇梁家庄村共同打造的“创艺乡居”项目成为首个政策落地项目,在生态富民、产业帮扶方面形成示范带头效应。通过“一企一村”结对帮扶,深山小村建起了17套精品民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脱低摘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两万多元。

碣石村槐井石舍、爨底下村爨舍、黄岭西村有关、白虎头村朗诗乡居等一批精品民宿也先后推出,盘活闲置农宅300余套。“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灵山绿产”绿色山区特产、“绿水青山门头沟”旅游3个品牌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升级。

建设中关村科技创新副中心

按照首都功能新定位,门头沟区积极推动产业疏解,原来聚集在门头沟区石龙经济开发区的十余家生产制造型企业纷纷停产或外迁。腾出来的黄金地段,门头沟区留给了符合首都功能新定位的科技创新企业,并将原来的以一般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石龙经济开发区更名为“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2012年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作为中关村一区十六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全面投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区委、区政府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全力培育“高精尖”产业的部署推进下,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创新型企业在园区集聚发展。目前,园区拥有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349家,国高新208家,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支持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根据2019年度中关村示范区分园创新发展考核评价结果显示,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专利产出效率提升迅速、主导产业具备明显引领优势,创新能力、创新绩效,综合排名均位列生态涵养区第一。

作为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区,绿色始终是门头沟区最靓丽的底色,守好绿水青山始终是门头沟人责无旁贷的重大政治责任。门头沟区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全力打造一流的生态环境、持续探索绿色的富民途径,不遗余力地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建设绿色发展聚宝盆。

密云区

“两山”理论落地生根生态惠民节节攀高

密云区是“首都最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是北京市森林面积最广、湿地资源最优的地区,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密云区绿水青山优势厚积薄发、金山银山转化活力迸发,保水富民、蜂盛蜜匀已成为“两山”理论转化的密云名片,在不断推动生态资源、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深化生态惠民富民过程中形成了一批鲜活生动的典型案例。

在今年密云水库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中提到:“60年前,你们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投身修建密云水库大会战。60年来,你们为了保护水库,关工厂、关矿山,为首都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得知你们发挥好山好水的优势,日子越过越红火,我感到很高兴。”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与嘱托,密云区委、区政府随即印发《关于严格履行保水首要政治责任奋力打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典范之区的实施意见》(京密发〔2020〕5号)、《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进一步严格保护密云水库的行动计划(2020-2022年)》(京密发〔2020〕6号)等文件,全面提升密云水库保护水平,继续发挥好山好水优势,不断推进“两山”理论在密云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北京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再创佳绩 绿水为凭 青山为证

密云水库

保水与富民 实现双创双赢

密云区从局域保水到全域保水,创新形成以水库为核心的面源污染控制体系、点线结合的溯源治污体系、全覆盖节点监控网络体系、立体化应急预警防控体系“四位一体”大型水源地综合保护治理体系。

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域性综合执法,开创“五保水”“六护”管护体制机制,形成全域保水新格局。实现网格化、智能化管理,精准管理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密云水库一级区273平方公里划分为160个保水网格,全面实施“定格、定人、定责、定章”的网格化管理,实现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及上游主要河道全天候、无缝隙、全覆盖管护。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推进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监管系统。2019年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26.8亿立方米,创世纪新高,水质始终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

系统推进产业扶持、就业扶持、社会保障和技能培训,创新形成“保水富民”密云模式。后八家村全村位于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紧邻密云水库东岸,土地资源缺乏。为响应“保水”要求,2014年退出耕地种植4800亩,人均减少耕地8.5亩。2015年10户养殖户全部退出牲畜养殖,以上人均年减少收入5000元。为了推动“脱低”工作,带领全村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后八家庄村除了确定苹果产业为村里主导产业之外,还通过绿岗就业、发展养蜂、技术培训、政策帮扶等方式,重点对低收入户进行帮扶,产生明显成效。密云区在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范围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安排2150名网格员在家门口绿岗就业,保水网格员岗位对后八家庄村的农民增收起到较大带动作用。全村共安排42位村民参加保水工作,在不影响家庭农业生产的情况下,每人每月直接获得保水劳务补贴1500元,全年收入为1.8万元。42名保水网格员全年劳务补贴总额为75.6万元,仅此一项收入,全村户均增收3124元,人均增收1370元。

小蜜蜂酿造大金山

密云区是中国养蜂学会首批成熟蜂蜜生产示范区,2016年被评为“中国蜜蜂之乡”,目前已建成国家级蜂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绿色无公害蜂产品生产基地、蜂产品深加工基地等示范基地20余处,初步形成了集蜜蜂种业、蜜蜂养殖、蜜蜂文化和蜜蜂旅游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今年5月20日,成功举办世界蜜蜂日主题活动暨第三届北京密云蜂产业发展网络论坛,“蜂盛蜜匀”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密云区不断推进蜂产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发展、品牌化发展以及与农业融合发展、与旅游融合发展,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目前全区有蜂农2072户、蜂群11.5万群,蜂群总量占北京市的44%,依托蜜粉源植物资源,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全区362户低收入农户通过养蜂实现“脱低致富”,密云区的“养蜂脱低”模式作为一种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创新“生态+”密云“两山”转化模式

提升发展“生态+文旅休闲产业”支撑“两山”理论转化。密云区着力塑造“山水田园,画境密云”生态形象,将生态旅游业作为“两山”转化的重要路径。提出了乡村旅游“十百千”工程,即利用5年时间,在全区打造10个精品乡村旅游项目,提升改造100个精品乡村酒店,提升发展1000个精品民俗院落,并以此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截至目前,全区长年稳定经营的民俗户为2800余户,民俗经营户达到10户以上的民俗村50个,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108家,旅游从业人员两万名。

优化发展“生态+精品高端农业”带动“两山”理论转化。密云区集中精力发展以生态、有机、现代、高效为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了主导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的有机衔接。重点培育特色果林、现代设施农业、休闲旅游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其中极星农业智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市首个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现代化设施农业园区,以建设密云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理念构筑集成化产业链,以产学研一体化理念打造高端化产业链,最终建成具备区域示范带动能力的产销基地。以极星现代农业为代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密云区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两山”理论转化的生动实践。

培育发展“生态+科技健康产业”创新“两山”理论转化。密云区依托中关村密云园,以生态资源优势聚集创新要素,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突出打造大健康产业聚集区、智能制造产业聚集区、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区及科技服务产业基地。目前,密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及研发机构的数量位居生态涵养区首位。

怀柔区

践行“两山”理论,走生态富民之路

怀柔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是北京市重要的生态涵养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北部的生态屏障。总面积2122.8平方公里,是全市面积第二大区,山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9%,林木绿化率达80.5%。作为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7年和2019年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会场,举办地怀柔雁栖湖为世人瞩目。怀柔区向世界展示了优良的生态优势,也使怀柔区走向了世界。

北京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再创佳绩 绿水为凭 青山为证

怀柔冬韵

北京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再创佳绩 绿水为凭 青山为证

怀柔影视基地

怀柔区依托良好生态环境搭建一流“国际会都”,腾笼换鸟打造“中国影都”,绿色创新引领建设“怀柔科学城”,推动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加速发展;弘扬长城文化、满乡文化、民俗文化,打造特色精品民宿,增进民生福祉;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核心,“科技创新+会议休闲+影视文化”三驾马车共进,加快构建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多措并举构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之路,凝练形成“全域发展”与“金山银山”互促共进的怀柔“两山”转化模式。

守护绿水青山,保值增值自然资本

多年来,怀柔区坚持生态立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容量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2019年PM2.5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区地表水环境质量位居北京市前列;林木覆盖率达80.5%,居全市第一;全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连续五年全市第一。凭借良好的生态基础和持续不断的生态文明建设,怀柔区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等荣誉称号。

好山好水好生态 走出生态增收致富新路子

凭借良好生态环境吸引“一城两都”落户,以科学城为统领,助推“科技创新+会议休闲+影视文化”三驾马融合发展。怀柔科学城通过创新链条、创新生态圈、创新小镇建设实现创新生态,取得一批世界领先的原创科研成果,提高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打造山环水绕林拥、绿韵田园镶嵌的生态网,凭借生态发展,保护反哺生态。国际会都围绕“服务国家顶层国际交往、可举办全流程主场外交活动的核心承载区”的发展定位,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筑牢国际会都发展的根基;坚持保护生态,绿色发展,依托生态,提升生态,筑牢国际会都亮丽底色。中国影都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腾退低端产业、建立扶持体制机制,将20多年前,一个以家具制造、食品饮料等一般制造业为主的远郊小镇,打造成中国影都。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到高端文化产业的升级。怀柔区如今已成为“高级别、高智商、高颜值”的人才聚集地,成为北京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窗口。

以生态建设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培育农游结合的特色产业,全力打造都市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区。目前,怀柔区共建设观光采摘示范园18个,总面积2200余亩。实现农业和旅游休闲产业的互动与联动,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培育以“御食园”本土品牌为代表的现代食品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公司+基地+农户+市场”一体化经营模式,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显著提升农民收入。

依托良好的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和自由民俗特色资源优势,采取连村、连沟、连片模式和分区域规划,分资源建设、分产业发展,分客流接待、分档次收费等多种形式,建成并推出了凤山百果、四季花卉、神龙峪红梨等一批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生态“农业公园”。把农副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引入农耕文化,果园里建餐厅,增加娱乐设施后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效益。

坚持以富民惠民为目标,全面提高乡村旅游发展内生动力和群众获得感。利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奖励办法等相关政策,推动传统民俗旅游业向精品民宿方向转型升级,打造怀柔民宿品牌,建成嘉度首旅寒舍、卡斯谷等高端酒店及岑舍、老木匠、明明山居、渔唐等特色精品民宿,实现由民俗向民宿的转变。

山区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和“满乡特色”做文章,实现了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和经济的良性发展,完成伐木人变护林人,放牧场变旅游地,穷困地变养生地,野花野果变金花银果的四个转变,依靠绿水青山吃上了“生态饭”。

生态致富,头雁领航

守护绿水青山,践行“两山”理论过程中,怀柔区坚持夯实基础,不断构建基层党建引领生态致富新模式。构建以党组织规范化、“头雁”领航工程和“红马甲”志愿服务“三位一体”基层党建新模式,不断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绿水青山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像中榆树店村“草帽书记”彭兴利、北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全等基层党支部书记先进典型。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听了彭兴利的事迹后,动情地说:“‘草帽书记’先人后己,一心扑在为百姓办事上,体现了基层干部的担当作为,发挥了领头雁作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怀柔区通过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呵护自然给予的青山绿水,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村民的聚宝盆;挖掘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为助推旅游产业发展锦上添花;同时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抓牢素质提高、能力提升、实践锻炼三个关键环节,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培训,不断筑牢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为村级发展提供坚强保障,用真心、真情、实干描绘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诗篇。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