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之变: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混改是大势所趋 国企和民企深度融合
慧聪水工业网近几年,以实力雄厚的地方国资、中央级基建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国企势力在环保产业中崛起。新力量的进入,带来了整个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变,催生了新业态。
制图:刘伟龙
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已成为了解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的窗口。
即将过去的2019年,环保行业格局发生了清晰的变化。一方面,超过半数央企涉足,几乎覆盖了行业所有细分领域。截至今年11月底,95家央企中,涉足生态环境产业的达到53家,除了主业定位在节能环保的中国节能,三峡集团、中电建、中车、中铁都在环保领域布局。地方层面,辽宁、陕西、浙江、广西、青海、内蒙古、重庆、江苏等8个省区市相继建立了省级环保产业集团。
另一方面,环保行业内国资入股民企案例不断,掀起一股混合所有制改革之风。不少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如碧水源、清新环境、锦江环境、国祯环保、博天环境等纷纷引入国资,实现自身发展。
在不久前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的“2019中国环境上市公司峰会”上,不少企业代表认为环保行业混改是大势所趋,国企和民企正在深度融合,共同助力打好污染防治。那么,对于今年环保行业的变化,企业怎么看,未来将如何发展?
国企为何能进场?
国企具备组织、资金等优势,也有自身发展战略和定位
一直以来,以北控水务、首创股份、光大国际、中节能等为代表的传统环境国企是环保行业中颇为重要的一股力量。那么,以实力雄厚的地方国资、中央级基建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力量进场有何优势?
去年12月18日才建立的三峡集团全资子公司长江环保集团,以“跑步”进场的速度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控股民企国祯环保等。
长江环保集团规划投资部负责人张田田认为,以公司为例,国企进场有3方面优势:一是政治优势,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并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是赋予三峡集团的新使命新任务。二是组织优势,三峡集团在大型工程的组织方面有优势,善于带动行业优秀企业共同发力。今年6月,三峡集团联合规划设计、投资运维、建设、金融、研究、咨询等六大板块的54家单位,共同成立了长江生态环保产业联盟,其中既有中央企业、金融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有外资和民营企业。三是资金优势,三峡集团是央企里为数不多获得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给予的国家主权级信用评级的公司,资产负债率低,同时公司投融资能力较强。
国企、央企进入环保行业不仅注重一点一线一面,也有各自的发展战略,注重探索商业模式,具有以技术为引领、资金为主推的商业逻辑。
“外界看可能是“野蛮人”进场,其实我们有独特优势,善规划设计,长规化建造,能投资运营,懂水熟电。”中电建华东院华南区域副总兼环境生态院副院长余浩表示,公司也有明确定位,自“水十条”实施以来,一头扎进了水环境治理的大潮。
2016年初,中电建中标深圳茅洲河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业务。“以前深圳治水以民企多点治理为主,现在治水要求以效果为导向,不仅要实现工程目标,更重要的是要使水质得到改善,确保考核断面达标。”余浩说,“这一导向的转变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核心技术,才能够在细分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没有大规模布局和买买买”是大型清洁能源企业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在环保领域的战略。公司总经理雷霆表示,公司不贪大,不贪全,近期主要的工作是积累核心能力,推出特有的商业模式,同时希望建立自己的生态圈。
据他介绍,公司正着力推广大水务平台,厂网一体、河湖一体,通过智慧水务让整个城市的水系活起来。目前公司已与江苏如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供排水一体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民企如何顺势进化?
央企等国资入场带来了增量,进而挖掘了环保市场空间
“目前环保产业产值靠前的企业都是工程型的,真正运营型的企业体量不大。我国环保行业能否出现世界500强的环保企业,商业模式是重要方面,我认为未来较好的商业模式可能是混合所有制。”雷霆表示,有的民企在此前发展中遇到一些实际困难,正好国有资本想进入环保行业,这样相互间就有了共同发展的需求,最终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的企业。
今年以来,民企也在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积极主动与国资进行协同。4月,大气行业龙头民企清新环境引入四川省国资委;水务行业龙头民企碧水源也在5月发布公告称,中国城乡成为其第二大股东;6月,垃圾焚烧行业龙头企业锦江环境牵手浙能集团;9月,国祯环保进行改革,三峡集团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12月,博天环境与诚通生态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过去几年去杠杆的过程中,民企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也与民企自身的战略定位以及多元化扩张有关。环保这样一个大的市场和发展趋势,一定是可以容纳国企、民企乃至于外企共生共融的,市场不仅有空间,也可以分层次、分不同领域。”瀚蓝环境总裁金铎认为。
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荣强对此表示赞同,国资进入环保产业释放了积极信号,说明环保市场非常热,需求大。现在正需要涌现出大的企业,不应该害怕竞争,而是要把市场的潜能挖掘出来。
通过PPP模式对环保行业观察多年的大岳咨询董事长金永祥也认为,民企和外资的市场规模并没有缩小,央企等国资的入场带来了增量,进而挖掘了环保市场空间。比如,以前边界不太清楚的项目,近几年也在央企的带动下发展起来了,目前已经有不少民企与央企、国企组成联合体参与边界不清的项目。
在国企与民企的深入合作中,不少民企代表认为这是一种提升和“进化”。
在此前的采访中,清新环境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未来市场对企业的综合性要求会更强,国企和民企的合作也会越来越频繁。引入国资不仅为民企快速打通融资渠道,还成为其强大的后盾支持。同时企业间的优势互补,能够形成更强大的经济体,有利于企业向国际化迈进。
碧水源方面也曾表示,与国企的战略合作是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公司结合目前行业发展趋势,加快公司战略布局、做大做强的有利举措。
民企要不要进化,民企怎么进化?锦江环境总经理张超认为,要遵循三大原则:一是遵守市场规律,借助国企拿到更多资源。二是由于环保行业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不同,管理团队要思考公司的发展路线,是做强做大还是专注小而美。三是对资金、市场资源、商业模式有哪些不足进行反思。
但他也认为,国企并不是民企唯一进化、合作的对象,双方能携手主要看能从合作对象身上得到什么。比如,政府资源、融资成本是民企的重要考量因素,而民企天生具有创新意识、灵活机制等优势,也是国企看重的地方。因此,民企进化也要把握原则,不要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