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梅:大力发展海水淡化 应对用水危机
慧聪水工业网 ——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李琳梅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李琳梅带来的提案关乎民生:“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保障京津冀水安全”“进一步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
她表示,再过十几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缺口将达到100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将成为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瓶颈。日益紧张的城市水危机,解决的途径之一是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不过,我国海水淡化技术还未得到规模化应用,海水淡化水不能进入市政供水管网,海水淡化装置产能闲置严重,面临着技术、成本、政策、认知等一系列发展瓶颈。
●瓶颈:关键技术和设备依赖进口
●委员建议: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国际上海水淡化技术日趋成熟,已形成产业,增长速度和应用领域日益扩大。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研究经过多年发展,行业整体技术基本成熟,已经掌握低温多效和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初步具备系统集成和工程成套能力,利用自主技术在国内已经建成日产万吨级以上淡化海水示范工程。
但是与国际前沿相比,我国海水淡化技术还有一定差距,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大型工程化技术和系统集成方面优势不明显,自主技术仅在少数示范项目中得到应用,缺少验证,成熟度不够。”李琳梅告诉记者,“国产设备研制虽有突破,但性能与国外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关键设备、部件和材料仍需依赖进口。”
为此,李琳梅在提案中建议:应加快海水淡化技术持续创新步伐,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力度;加强大型海水淡化装备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装备的研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海水淡化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在国产化装备研发、单机规模、物耗能耗指标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瓶颈:海水淡化成本太高
●委员建议:出台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基金
在我国,海水淡化尚未得到大规模应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资料显示,我国海水淡化采用的是全成本核算,产水成本每吨4元~6元,相比于仅采用部分成本核算的市政水价而言,仍然偏高。当下自来水水价每吨2元~4元,海水淡化水没有竞争优势,这使得用户接受度低,下游企业不愿使用海水淡化水。
李琳梅指出,海水淡化之所以承受成本之重,源自两方面因素的掣肘。“一是,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是市场化的计费机制,对比市政自来水的公益性补贴,在涉及海水淡化供水、用电、水价补贴等方面缺少相关优惠政策,制水成本较高。二是,我国目前海水淡化装置产能闲置严重,设备利用率偏低,折算到每吨水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设备维护费用偏高。”
李琳梅呼吁,尽快出台促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的优惠政策来降低成本。“应以水价改革为契机,使水价充分体现水资源稀缺性和‘按质论价’特性,逐步实现水资源消费结构合理化。”李琳梅指出,应对海水淡化企业制定合理的成本补偿制度,海水淡化供水管网等应纳入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同时,她还建议设立海水淡化专项资金,支持自主海水淡化技术规模应用与示范。
●瓶颈:公众认知不足
●委员建议:加大宣传科普力度
很多市民担心淡化过的海水不能喝。李琳梅说,“其实不是,淡化水不仅看起来跟饮用水一样,喝起来也并无区别。”同时,淡化水除了可进入自来水管网作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还能为海岛、船舶、海上平台等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但是,由于对海水淡化的科普宣传不够,且缺乏海水淡化水作为饮用水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监测数据,导致公众对海水淡化技术了解不够透彻,对长期饮用海水淡化水可能对身体造成影响的顾虑尚未消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水淡化在市政供水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加大海水淡化宣传科普力度很有必要。”李琳梅建议,要重视宣传,强化舆论导向,编制相关科普读物,利用报刊网络等平台深入开展海水淡化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