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启动海绵城市建设 精心打造“三座城”
慧聪水工业网 古宋河两岸生态护坡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条条“绿龙”向前延伸;汉梁文化公园二期工程微地形正在加紧堆砌,座座“山丘”渐渐隆起;归德古城内保护性修复工程正在精雕细琢,一个个历史遗迹“奇迹般复活”……
商丘市坚持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的城市发展理念,以增强百姓幸福感、获得感为出发点,持续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大力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打造生态优美、宜业宜居、人文智慧的亮丽城市。
绿树成荫森林城
归德路两侧的大树伸展着枝叶,在炎热的季节给过往行人送去清凉。
“在城市里生活的我们能处处行走在树荫下,太美了。”商丘居民王丹感叹道。
商丘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提出了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廊道生态化、农田网格化、村镇林果化的目标,不断加大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投入力度,以绿化、亮化、美化专项建设为主要内容,完善提升“一核六心”绿化,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和形象。
2016年,商丘市中心城区新增绿化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在城乡总体规划中,将城市公园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规划建设日月湖综合公园、汉梁文化公园、商都公园等17处市级公园。在中心城区规划绿地“三区、五廊、九带、多园”,三区即黄河故道生态开敞区、历史遗迹生态开敞区、商东农林生态开敞区,五廊即商周—商济高速绿廊、连霍高速绿廊、济广高速绿廊、京九铁路绿廊、陇海铁路绿廊,九带即依托包河、忠民河等河流,打造中心城区九条主要滨河绿化景观带,串联中心城区的公园等公共开放场所,共同构成中心城区自然生态网络,多园即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多处市民公园、街头绿地和滨河绿地。
商丘市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并成功入选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商丘今年实施51条道路行道树完善、68条道路绿化工程;建设12个便民公园,构建“十分钟便民生活圈”,不断提升园林绿化的品质、品位;实施株洲路、青年路等15条道路路灯升级改造工程,实现路通灯亮。
碧波荡漾亲水城
商丘水系发达,地表水系共有“九河二湖”,七纵两横的内河流经商丘市区的总长度为136公里。
前些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内河河道挤占严重,造成河床淤积、河貌损坏。
“这些河都是三四十年没有清理过的,治理难度可想而知。”回想2014年刚接手内河治理工作的情形,商丘市睢阳区城管局副局长汤俊亮记忆犹新。
为建设“水城共生”的生态城市,商丘市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的原则,以打造“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城市景观为目标,一河一策,标本兼治,实施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
商丘市在中心城区重新规划了“九河、十三湖”的河湖水系结构,同时,将城区内河综合治理和景观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打通水系后,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和中水回用项目,实施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在河岸景观绿化建设上,设置滨河车道、自行车道、人行景观道、沿岸绿化、节点景观组团。
经过努力,商丘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据环保部统计,今年2月份商丘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第9位,3月份居全国第6位。
一座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宜居城市芳容初绽。
风清气正文明城
商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商丘,火文化、商文化、汉梁文化、木兰文化、圣人文化、姓氏文化等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
多年来,正是在厚重历史文化的熏陶下、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感召下,“商丘好人”层出不穷,涌现出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商丘义工联、商丘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服务队、“跟我来”志愿者服务队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和群体典型,形成了“商丘好人”的道德品牌、文化品牌。“商丘好人”已成为一张叫响全国的名片。
目前,商丘各行各业已涌现“商丘好人”12600多名,800多人的事迹被中央、省级媒体报道,117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候选人,2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7人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道德模范或获得道德模范提名奖。2015年,商丘市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城市奖”。
今年,商丘市制定实施了《商丘市“身边好人”发布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商丘好人”品牌。充分利用“道德讲堂”,搭建思想道德建设新平台;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传播社会正能量……
如今,商丘市又拉开了争创2017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的序幕,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结合起来,深化城市的内涵,打造“表”“里”如一的城市。
厚重的历史文明与璀璨的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古老的归德大地焕发勃勃生机。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