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污染治理站上风口 “第三方”成爆发关键
慧聪水工业网 当前,我国市政环保市场趋近饱和,工业污染治理市场乘势而上,成为下一个产业风口。只是,掣肘仍在,死结未解,工业污染治理市场的爆发还需临门一脚。
提起工业污染,想必很多人都不会忘记2014年。这一年,内蒙古自治区腾格里沙漠腹地部分地区出现排污池。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中国国务院专门成立督察组,敦促腾格里工业园区进行大规模整改。
以此为契机,我国工业污染现状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工业污染治理在整个环保产业中的热度也得以提升。
无论是从范围、时间,还是治理难度,工业污染带来的影响都远远超过市政、农业、居民等。有统计显示,在我国总污染中,工业污染占比超过70%,由其带来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关键时期。
工业治理市场的爆发之原因
我们认为,鉴于多重因素,工业治理市场将在十三五时期真正迎来爆发。具体如下:
第一,当前我国仍旧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工业化仍将延续,且呈现提速的趋势。外加传统行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及转移等,为工业治理带来偌大的市场空间和绝佳机遇。
第二,市政与工业两大领域共同组成了当前的环保产业链条。按照国内情况,市政环保市场已经成为“红海”,厮杀惨烈。工业环保市场则是“蓝海”正蓝,固废、废水及监测等空间极为广阔。
第三,环评制度向排污许可证制度演化,环保法律法律体系收严,污染治理市场需求增多。而工业污染治理非一般人或一般企业能为之,因此市场从市政转移至工业治理,也是大势所趋。
掣肘工业治理市场死结未解
不难看出,工业治理市场成为下一个产业风口的可能性极大,而领域的爆发也已然搭弓上弦,蓄势待发。可我们认为,工业治理市场的“死结”一日不解开,市场蓝海大门便一日无法敞开。
首先,对于环保产业起步相对较晚的我国,民众与企业的环保意识仍未真正扎根。因此工业企业的自觉减排意识淡薄,需要借助外界力量进行强制监管。然而,我国工业污染市场缺乏有效的社会责任和监管机制。
其次,“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仍旧占据工业污染治理的主流。但污染企业并没有相对专业的治理技术,很难甚至可以说不可能做到达标排放和根治污染。此外,治理成本高昂也成一些企业不能承受的治理之“重”。
最后,市场前景向好,行业门槛却不高,社会资本与“野蛮人”蜂拥而上,意图分一杯羹。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恶性竞争此起彼伏。市场准入机制与相关游戏规则的短板大大限制了真正有实力企业的技术与专业优势。
破局关键在第三方专业治理
眼瞅着偌大的市场无法真正开门,而问题的症结就在眼前,愁坏了工业治理领域的不少人和企业。其实,这“死结”想要解开,并非难事。
早在2015年初,国务院就曾发布《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希望在工业领域推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借此解决工业企业的污染物超标排放问题。
第三方治理秉承“谁污染,谁付费,专业化治理”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可以实现“一箭四雕”:大幅降低工业污染治理的成本、大大提高了污染治理的效率、方便了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刺激了环保产业于企业的发展。何乐而不为?
在国际范围内,第三方治理也是工业污染减排的最为广泛适用的模式,经过了实践与实践的考验。再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利用第三方推动我国工业污染治理的进程,点燃工业市场的爆发,自然不在话下。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