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成发展重头戏 海水淡化产业喜迎初春

慧聪水工业网 2017-07-06 08:43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慧聪水工业网 国家海洋局日前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1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7万亿元。另据海洋局网站的公开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正式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2020年设立10个—20个示范区。自此,包括海水淡化在内的海洋经济产业链自此驶入发展快车道。

蓝色经济成发展重头戏海水淡化产业喜迎初春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下文简称《规划》),确定了我国未来4年内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制定《规划》,首先是建设海洋强国,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战略需要。《规划》进一步明确,截至2020年,在全国设立10至20个海洋经济示范区,其思路是集中政策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重点围绕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强化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蓝色生态屏障等方面探索新思路和新模式,并使其成为新兴海洋产业引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海洋经济示范区总体思路是:使政府的管理与市场的行为有机连接。全面实施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并做好调查后续应用开发及分析评估工作,进一步摸清海洋经济“家底”。根据此前公布的第二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入围名单,除了上海市的浦东新区外,宁波市、深圳市、海口市等多个城市都有入围,并有望获得数亿元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总体上,近两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速虽然逐渐放缓,但仍略高于同期GDP增速,海洋经济发展正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有关专家分析。另据经济参考网此前报道,在过去5年时间里,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升至8.1%。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4669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接近9.6%。海洋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引擎。

而在“十三五”期间,围绕海洋经济提质增效,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技术转化和优化升级,海洋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正如众多国内机构预测,物质资源消耗低、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海洋新兴产业已成为拉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一匹“黑马”。但不容忽视的是其发展速度虽快,规模却一直未能做大。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水情,即使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正式供水后,区域水资源缺口仍然巨大。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海水淡化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也是破解“水困”必须考虑的远期方略之一。自2005年我国首部《海水利用专项规划》颁布实施以来,海水利用在各部门的大力协同推进下,取得了较大进展。

“截至目前,我国海水淡化工艺装备和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系统制水能耗、运行成本等关键技术指标已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张占海进而指出,中国一天海水淡化能力已经达到100万吨,相当于几个特大城市一天的生活用水量。“本质上,海水淡化技术属于水处理技术的一种。”海水淡化技术不仅只针对海水,还能淡化内陆地区的苦咸水。

然而,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难以达到国家规划预期。来自中国经济网此前的报道消息称,事实上,核心问题就在于海水淡化产业仍在市场化运行下发展,与国家政策扶持的水利和市政事业发展相比,从生产成本、入网价格到管网建设,均无竞争优势。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海水淡化产水成本集中在5元/吨至8元/吨,虽已接近国际水平,但相比自来水水价仍偏高,使海水淡化这一新兴产业缺少竞争优势。

因而,习惯了对水的低定价,公众可能一时难以接受淡化水价格。通常,海水淡化成本由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构成。不过,由于此前未纳入国家水资源整体规划,享受不到“政策红利”,调水和开采地下水仍是不少地方的首选。国家海洋局科技司有关负责人对此指出,迄今海水淡化水无法大规模进入市政管网,供水比例亟待提升。“建议建立国家和地方统筹联动协调机制,逐步加大海水淡化水的配置比例。”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