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乡镇污水处理厂闲置 社会资本仍临“多重门”

慧聪水工业网 2017-05-08 09:14 来源:经济参考报

慧聪水工业网 根据第二批中央环保督察的反馈意见,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湖北、陕西、甘肃等受督察的七省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污水处理设施不足、污水直排或超标排放等现象。不少城市还面临着配套管网建设滞后、老旧管网渗漏严重、设施提标改造需求迫切等突出问题,基础设施短板亟待补齐。

相关媒体近期在北京、上海、重庆、江苏、四川等地采访时发现,尽管“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取得了不俗成绩,但城镇污水管网配套不足、建设滞后仍旧是各地面临的“老大难”问题,由此导致部分新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吃不饱”,无法充分发挥效益,尤其是一批新建的乡镇污水处理厂成为了“晒太阳”工程。

配套管网建设滞后

在第二批中央环保督察中,督察组发现:2016年末重庆市的54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有39座未按期建成,22个远郊区县没有建设污水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北京百善再生水厂因管网配套严重不足,2013年6月建成后长期闲置;上海市中心城区雨污混接导致每天约20万吨污水直排,对中心城区河道和长江口水质造成较大影响。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建设,我国城镇污水处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截至2015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2.17亿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5%。尽管如此,不同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水平仍存在结构性差异:从全国来看,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好于欠发达地区;从一省情况来看,省会城市、大城市的情况又远好于县城和建制镇。

过去五年间,我国主要城市的污水地下管网新建、改建工作明显提速。但总体来看,我国城镇污水管网配套建设还处于“还账”阶段,省会、中心城市等主要城市之外的一般县市,欠账问题比较严重。即使是在大城市,由于长期“重地上、轻地下”,一批新建污水处理厂因为管网不配套等原因“吃不饱”。

重庆九曲河污水处理厂是2013年新建的大型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0万吨。然而,从2013年试运行至今,其实际处理水量仍然在每天2.5万吨左右。这样的情况在重庆其他几座新建污水厂都不同程度存在。比如,设计日处理3万吨的水土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量只有1.5万吨;重庆果园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处理量仅为5000吨-7000吨,不足处理能力的一半。

“现在是污水处理能力等着管网建设往上走。”北京排水集团总经理助理张军说,一般情况下,城市主管网建设随着公路同步建设,不存在大的问题,但二、三级管网的配套往往涉及土地征拆和众多利益相关方,污水处理能力受制于管网建设速度。

近年来,国家对乡镇污水处理能力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地新修了一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但乡镇管网建设相对城市更加落后,这些污水处理设施中,不少都面临成为“晒太阳”工程的风险。

前不久的环保督察调查显示,重庆所有乡镇污水处理设施63%因工艺不合理等原因不能完全正常运行,而管网不配套是主要原因。四川省宜宾市共有168个乡镇,目前已建成生态模式为主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157个,占比达93%,但大部分因管网不配套或配套不完善,导致污水处理设施无法运行或运行不正常。

2015年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水十条”)中明确提出了“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因地制宜进行改造,2020年底前达到相应排放标准或再生利用要求”。今年2月公布的《“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再次提出,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倒逼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并在“十三五”末初步形成全国统一、全面覆盖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监管体系。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应进一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由“规模增长”向“提质增效”转变,由“重水轻泥”向“泥水并重”转变,由“污水处理”向“再生利用”转变。

“十三五”期间全国规划新增污水管网12.59万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设施规模5022万立方米/日,新增污泥无害化处置规模6.01万吨/日,新增再生水利用设施规模1505万立方米/日,在“十二五”末基础上分别增加42.5%、23.1%、160.7%、56.7%。据估算,设施总投资约5644亿元。

老旧管网渗漏严重

由于过去建设标准低、长期高负荷运转等原因,老旧城区管网“病害”问题突出。雨污混流、污水管错接到雨水管等现象,也加剧了污水直排现象。随着近年来各地管网改造向社区、企业等二、三级管网推进,改造难度也呈几何级增长。

2015年,成都市水务局对成都中心城区2000年之前修建的1800公里污水管网做了一次检测排查,发现病害5000多处,主要表现为空洞、渗漏、塌陷等问题。也就是说,平均每公里有将近3处需要防治。

在重庆、江苏、上海等地,老城区管网“病害”多,污水跑冒滴漏等现象非常普遍。重庆市建委城建处副处长古霞说,老城区管网配套原本就欠账多,再加上过去20年城市高速发展,一大批老旧房屋被推倒重建成摩天大楼,重庆主城区人口也增长到近千万,但地下污水管网却没有新增多少,老旧管网长期高压运行。

基层干部反映,随着近年来各地管网改造向社区、企业等二、三级管网推进,改造难度呈几何级增长,尤其是老旧社区成了“啃不动”的硬骨头。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建设规划所所长林三忠指出,老旧小区多是散居楼栋,没有小区物业,更没有维修基金,又不可能组织群众自筹资金改造管网,这加剧了地方财政负担,甚至超出了许多中西部城市可以承受的范围。

此外,管网改造引发的社会治理难题也是许多老城区不可承受之重。老旧城区大多人口密集、道路交通拥堵,管网改造引起的道路开挖,对生产生活会带来很大影响。

“十三五”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实现“提质增效”,需要继续加大对污水管网新建、改造的投入力度,并更多向中西部中小城市和乡镇倾斜。成都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闫宝利说,管网建设点多面长,除了工程造价本身外,还涉及大量动迁工作,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层层配套,而西部地区越到基层配套能力越弱,希望国家的新增投入资金能更多向中小城市和乡镇倾斜。

在进一步加大管网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加大政府协调统筹力度,破解管网建设中的机制性难题。张军说,市政基础设施先行是城市建设基本原则,但由于缺乏有力的协调机制,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先盖楼后通管网。各地应该由政府主导,建立起规划、国土、城建、交通、市政等多部门参与的协调议事机制,将给排水、天然气、电信光缆、电力设施等都统筹起来。

成都市水务局水域处处长郭浩说,目前各地有关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部门几乎都是分开的,造成“九龙治水”不相协调,且责任无法落实的问题,应加快城管体制改革,试点规、建、管相统一的模式。

社会资本“有门难进”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主体责任在地方。近年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财力普遍吃紧。随着各地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融资模式,社会资本“加速快跑”进入污水处理领域,但社会资本想要真正“跨进门”,也面临着一些障碍。

林三忠认为,各地必须要坚持“多条腿走路”,在国家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还需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基础设施金融贷款等多种模式,并引导投资逐步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

事实上,污水处理等市政工程正是当前PPP的热门领域之一。近年来,因利好政策频出,我国环保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颇受资本市场青睐。社会资本“加速快跑”进入污水处理领域,有效弥补了当期财政投入的不足,但社会资本想要真正“跨进门”,也面临着重重障碍。

首先,一些地方的PPP项目暗藏“玻璃门”,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变成了与地方国企、央企的合作,有悖于PPP的初衷。企业普遍反映,在PPP项目中,地方政府既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参与者,最终还要充当“裁判员”。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会选择国有企业来合作。

“民营企业拿小项目容易,拿大项目难。”闫宝利坦言,地方政府要考虑长远发展,因此更看重企业的社会责任。

其次,投资回报偏低、盈利模式单一。水务行业尽管收入稳定,但平均盈利水平并不高,总资产回报率约7%至8%;同时,开展PPP项目大量占用资金,由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普遍较国有企业高,导致竞争力不足。

第三,环保产业集中度低,存在无序竞争风险。上市企业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赵笠钧指出,全国环保企业数量超过5万家,但2016年总产值不过4.5万亿元,平均每家不到1亿元,年收入超过3亿元的企业不足千分之八,92%的企业人员规模少于50人,集中度不高,存在着小而散、低价竞争等乱象。

业内人士认为,产业加速发展将会逐步倒逼行业整合。“这两年说环保产业是蓝海,大家一窝蜂来做,污水偷排、处理不达标等问题就冒出来了。”重庆市水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祖伟认为,现阶段我国环保水务市场发育不完善,缺少严格的监管体系,政府部门应加大对PPP项目的监管力度,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这也进一步要求政府明确自身在PPP项目中的定位:政府的职责在于规划、审批和监管;招投标、建设、运营都可以交给市场去做。这已经是国外PPP比较成熟的经验。”李祖伟说。(记者杨迪吴瑞关桂峰叶健陈国洲秦华江采写)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