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治理易 久清难 问题出在哪儿?

慧聪水工业网 2017-04-14 09:15 来源:中宜环科环保产业研究作者:季中良

慧聪水工业网 早些年针对水环境治理政府并非没有行动,一些河道治理后,没多久又反弹,例如北京的萧太后河、山东潍坊的张面河。治理易,久清难,问题出在哪儿?

水环境治理:治理易 久清难 问题出在哪儿?

激励能动性不高

水环境治理是一项投入巨大的工作,历史欠账多,真正治理需要面临的建设投资和运管费用巨大,却看不到经济效益,使得政府对此关注和投入不足,积极性不高。

如今,水环境治理不仅只有被动考核,正向激励观念正在形成。通过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滨水环境,可以带动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城市品位,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目标导向有偏差

以重工程建设,轻长期运管的工作方式不可能带来可持续的水环境。往年治水考核工程量,清除多少淤泥、安排多少人工、建了多少管道是服务对价的依据,重视建设内容和工程竣工验收合格,这种方式相对投入少,牵扯协调部门不多,工作容易闭合,但却没人会把目标设定在长治久清。

如今,把目标定在长治久清。这轮水环境治理的重大举措是把长治久清的目标要求提出来,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得到消除,同时把公众参与监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河道水环境是否得到改善,不是官员一时的验收说了算,而是让最有发言权的城市水系周边居民来表达,逐渐形成持续的监督机制,长效要求显现。

责任主体不明

政府主导实施治水效率低。过去水利、环保、住建、园林等部门分管污水处理厂、管网、河道、绿化等工作,容易导致设计、建设、运管治理过程脱节和条块分割,多个实施主体工作完成几年后问题显现,却无法找到责任主体。

如今,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引入全过程治水责任主体对最终效果负责。国家对环境绩效进行相应考核以及吸引社会资本进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模式逐渐被颠覆,转而由专业的大型水务企业对一片区域甚至城市的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正在成为趋势。这种模式在纵向上由企业设计、建设、运管,具有责任可追溯性,同时也能保障机制长效性。横向上,这种模式将打破政府条块分割的壁垒。

治水思路不完善

水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以往一度把治水看作仅仅是清淤、截污是远远不够的。治水要把水务、水体、水利、控制流域污染起到一定作用的海绵城市建设等结合起来,具体包括污水处理厂、区域管网、街区海绵化、河道水质、区域防洪、岸线景观、流域湿地、社区功能等至少8项内容,而这些需要实施主体有足够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具备强大的资金支持、技术应用、管理能力。

如今,治水思路正从单元走向综合多元,并逐渐强化运管作用。由大型水务企业整合各路专业力量共同作战的模式正在成为趋势,在调研、顶层规划、设计、建设、运管的多个环节均由专业力量代入,确保复杂的系统工程得以有效实施,并重点考虑运管的权重,突出长治久清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成本择优选择治水方案。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