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环保执法人员被免职事件终有定论

慧聪水工业网 2017-04-13 09:33 来源:中国环境新闻

慧聪水工业网 近日,武汉市委、武汉市政府对新洲阳逻开发区气凝胶项目在未取得环评审批文件的情况下开始设备安装,新洲区相关领导及部门未及时督促整改,在环境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工作中未列入清理整顿名单等问题进行了严肃查处。

对负有领导责任的3名市管干部分别给予诫勉谈话、党内严重警告、免职等处理,对新洲区委、区政府予以通报批评。责成新洲区环保局党组对该局2名执法人员在对气凝胶项目环保执法过程中不文明行为的处理过重问题予以纠正。

2017年3月,新洲区环保局对上述涉事企业依法立案,责令其停止建设,按项目投资额的5%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武汉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环保工作,从该事件中汲取深刻教训,坚决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继续深入开展环保突出问题排查整改工作,严格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打击环保违法行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失职渎职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说道

履行环保责任却被问责免职,而后处分又被撤销,听起来匪夷所思,却是近日发生的一起真实案例。

据媒体报道,某地两位环保执法人员发现当地引进的一家企业未批先建,决定调查处理,却被当地以“损害投资环境”为由免职处理。虽然后来环保部华南督查中心在当地展开调查后,两人恢复原职,涉事企业也被处罚,但这背后折射出的环保执法困局仍然待解——在生态环境保护备受关注的今天,为何还会如此明火执仗地干扰环保执法?

这个案例暴露出的“重招商环境、轻生态环境”想法并非个例。当前,依然有一些地方嘴上喊着生态保护,暗地里却只顾经济发展,纵容未批先建甚至违法审批。去年,中央环保督察之际,就有省份自行清理排查出未批先建项目3000多个。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保护并非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催化剂。为什么有些地方依然对污染企业“网开一面”?归根结底,还是算不清楚这本大账。而要根治环保短视,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要筑牢制度这层屏障,必须明确,如果生态被破坏,再多的招商引资都无法成为升迁的砝码。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损害生态环境,有可能终身追责。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绿色指挥棒”的作用彰显。这些正在逐步建立完善的干部考核机制,对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案,以此倒逼各地逐步转变发展观念。此外,正在推行的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也为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加了道保险。有了制度“撑腰”,环保执法人员的腰杆才能硬起来,才能敢于对破坏生态环保的行为说“不”。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