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咖共话绿色发展 智慧科技助力生态建设
慧聪水工业网 近日召开了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海口年会之“市长热点对话”,此次对话对话主题为“绿色发展智慧生态”。六位业界嘉宾受邀出席,并且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湖北省十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傅继成说,“生态红线不是简单地在地图上画几个圈就了事,有了生态红线,还需将其牢牢守住,要找到‘抓手’、扭住‘龙头’。”
2016年12月18日上午,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海口年会之“市长热点对话”在海口海南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多功能厅拉开帷幕。六位嘉宾围绕“绿色发展智慧生态”展开对话,探讨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推动绿色发展、构建智慧生态的理论方略和实践经验。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环境保护部原总工程师万本太应邀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他强调,在我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三期叠加压力凸显的大背景下,探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走在前列的城市政府领导、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能够与大家分享经验,为其他地区生态文明经验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模式和方法,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海口年会之“市长热点对话”在海口海南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多功能厅拉开帷幕
绿色空间红线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证生态安全的底线。用生态红线保护绿色空间,推动绿色发展。
海南省海口市委副书记、市长倪强介绍,海口按照环境保护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和《海南省市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引》要求,先后颁布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7部地方性法规规章;制订城市蓝线规划、水系规划,划定了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森林等生态保护红线;成立了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了市区镇(街)村(居)四级网格化环境监管执法体系,确保海口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守住生态底线还是要靠法律红线。”广东省惠州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市长麦教猛介绍,惠州加强环保立法,出台实施惠州市首部地方性法规《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立一部法,护一江水。严格环保准入,坚决实施“三个限批”和“三个一律不批”,每年上百宗项目因达不到排放标准被拒之门外。严格环保考核,将生态保护、环保绩效纳入县区、镇街党政班子责任考核体系,健全责任倒逼制度,对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实行终身追究。强化环保刚性执法,近五年来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8000多宗,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92宗,用法律红线牢牢守住生态底线。
湖北省十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傅继成说,“生态红线不是简单地在地图上画几个圈就了事,有了生态红线,还需将其牢牢守住,要找到‘抓手’、扭住‘龙头’。”十堰市在管理上,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在机制上,调整成立了十堰市环境保护委员会,组建了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借智借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强化考核导向上,在湖北省率先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生态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和不达标河流治理“河长”负责制等。在引进市场机制上,探索建立环境治理第三方营运机制。全市实行县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管运营一体化,受到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肯定,全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96.5%。
绿色经济规划先行引领产业转型
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离不开规划的引领。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基本条件。
“十二五”期间,惠州市GDP增长年均12%,财政增长年均21%,同时,空气质量一年比一年好,优良天数每年都在攀升。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惠州市强化“碳规”引领。作为广东省第一个将绿色生态理念落实到规划上的城市,大力推进“多规合一”,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功能分区,制订实施《惠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做好产业规划,注重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推动产业高端化、集约化、低碳化发展。
十堰正在向一个环境优美、要素富集、创新开放、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城市迈进,走上了二次跨越发展的新征程。麦教猛说:“十堰市坚持把生态规划作为管总规划,高标准制定了《十堰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并与其他发展规划紧密衔接,积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落实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全过程,不断完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在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落实方面,傅继成介绍了3个方面措施。一是深化“绿满十堰”,全面加强生态建设;二是狠抓“五城联创”,大力推进绿色创建;三是坚持低碳发展,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决定将海南省作为省域“多规合一”试点,海口市也做了很多探索。一是确保“一张蓝图画到底”。编制了《海口市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2030年)》,建立了发展的目标、指标和坐标对应的“一张蓝图”。蓝图一旦划定,就一划到底、不能变;二是确保“一张蓝图管到底”。成立多规办,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对规划进行统一管理。在全国率先实行“公安+城管”的联合执法模式;三是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启动“多规合一”地方人大立法,制定《海口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健全建立“编、审、管、监”分离的管理机制,确保“多规合一”一旦确定,就不能再折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干到底。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表示,“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规划措施的落实是关键。环保成本的核算与分摊,不同城市因地制宜的差异化管理、环保技术的创新,都是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智慧科技创新驱动支撑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要始终坚持创新理念,创新离不开智慧的思考。高新科技的发展进步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惠州市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高度重视创新平台的搭建,着力打造惠州发展的“绿色引擎”和“创新核”——潼湖生态智慧区。规划面积约128平方公里,其中55平方公里为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麦教猛说,“生态的力量是无穷的。潼湖生态智慧区自规划之初,就吸引了思科、华大基因、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大量涌入。目前,生态智慧区建设进入加速期,在选商引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海口市在河道治理方面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创新理念。“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水体治理,按照‘控源截污、消除内源、活水畅流、生态修复、综合整治’的总体思路,采取‘PPP+EPC(总承包)+跟踪审计+专家全程监管+第三方评估验收’的模式,确保水环境治理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倪强说。
以人为本全民出动打造共治共享生态圈
走“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之路,就是要通过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促进发展,谋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双赢。
“海口自2015年7月启动‘双创’工作以来,实现了经济建设、市容市貌、群众观念、干部作风、市民素质、社会治安六个方面的明显变化”。倪强自豪地介绍道,“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提高了,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城市面貌变美了,三大改造和修复、六大专项整治、九大战役改造我们的城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民参与支持度提高了,全市注册志愿者达25万多人,占城区总人口的16%,被《人民日报》点赞为‘志愿者之城’。干部作风转变了,全市领导干部形成了深入一线、以上率下、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有力带动了全市各项工作的开展。”
麦教猛介绍了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努力建设成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他说,“绿色化”确立了对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现代”体现了对未来发展的趋势要求,“山水城市”反映了惠州的自然特征和城市形态。建设绿色化山水城市,是对“惠民之州”传承和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对当下民生负责,也是对历史和后世子孙负责。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