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绿色产业新形态 浙江全力构建人水和谐
慧聪水工业网悠然的流水、浅绿的水色、如绢的波光,这是站在浙江瑞安金光堡河边最直观的感受,这条曾经的“黑臭河”之前曾掀起“悬赏下河游泳”的风波,如今这些往事已随着河水缓缓逝去。
“如果给浙江生态环境打分,以10分为满分计,我给浙江打9分,9分中,水占了大部分。”时隔多年,当年悬赏20万元人民币邀请环保局长下金光堡河游泳的主人公、杭州某知名企业董事长金增敏给如今的浙江环境打了高分。
2013年的一条微博让金增敏成为那年的“网红”,“20万元邀请环保局长下‘黑臭河’游泳20分钟”的微博引起广泛关注。也是在那年,浙江提出“五水共治”治水思路。“黑臭河明显减少了。”如今再回故乡,金增敏说,家乡河流有了可喜转变:边上的污染源处理了,水质变得清澈,河堤也修起来……
更让他惊叹的是,“浙江治水之路走得稳,治水‘奇迹’不断上演。”
母亲河的清浊,关乎转型
钱塘江上游富春江,600多年前,山水之美流淌出《富春山居图》。如今,在同一片土地上,治水不仅换回了看得见的无限风光,也激发了全新业态的蓬勃发展。
杭州富阳区先后启动6轮造纸行业的整治,关停淘汰造纸企业126家,牺牲造纸业税收10多亿元,同时,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智慧经济等新产业成为工业投资的主要增长点,富阳“硅谷小镇”入选全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在浙江这样的水乡,水变清是转型升级最直接的一个标志。只有把治水作为转型升级最关键的突破口,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2013年9月,省委书记夏宝龙如是系统阐述“治水促转型”的理念。
治水与发展偕行,最终达到人水和谐的状态,这是浙江治水的终极理想。浙江人也越来越善于用辩证的眼光,重新定义发展——
得失意味着什么?在嘉兴,生猪存栏量从2012年的273.1万头降至34.55万头,但猪场变果园,嘉兴重现Ⅱ类水市控断面,喜获生态经济双丰收;在平阳,所有向江河直排污水的制革企业全部被关停,原来1057家制革企业兼并重组到8家,新厂房占地不到原来一半,产值却成倍提升。
进退意味着什么?在丽水古堰画乡,大港头镇在43天内关停154家低小散的木制品加工企业,关停150家养殖场,一批投资达19亿元的文创项目正在建设中。
得失进退中,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产业层次的提档升级、绿色空间的挖潜扩容。两年多来,全省强力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关停整治提升特色小行业企业3万多家、养殖场5万多户。2015年,全省规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6.3%、6.9%和6.9%,增幅均高于全省规上工业。
机制要靠制度化、法治化
“环境执法,仅2014年一年抓起来的人数是全国其他省市的总和。”浙江省环保厅副厅长卢春中指出,“社会上都说环保部是没有牙齿的老虎,如果执法不到位,其他的如节能减排的设施,环保的技术都是一句空话,因为污染偷偷排掉就可以了。”
“新环保法修改中应当注重怎么做可具操作性。”卢春中表示,浙江的经验是,省环保厅与公安、检察等部门建立执法联动机制,以及公益诉讼的机制等。“没有这些机制,省环保厅根本就执法不下去。”
在浙江省,环保部门坚持环保行政执法与公众监督、舆论监督、司法监督相结合,加强环保与公检法联动,对环境违法实行“零容忍”。“十二五”以来全省共完成行政处罚案件3.8万件,罚款17.4亿元,年均行政处罚案件在1万件左右、个案处罚达4万元以上,执法力度连续10年位列全国首位。今年新环保法实施后的头3个月,全省行政拘留104人,刑事拘留143人,按日计罚5件,限产停产38件,查封扣押410件。
在浙江省,从省委书记、省长,到县委书记、县长,他们还有一个另外的称号:“河长”。为了以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推进水污染防治,确保治水常态长效,浙江省建立以“河长制”为基础的责任落实机制。
浙江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担当“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全省实现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全覆盖,全省现有6名省级河长、189名市级河长、2344名县级河长。每个河段长名单要通过当地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布,在河岸显要位置设立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长职责、整治目标和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公众监督。并把“河长制”考核与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结合起来,考核结果纳入“五水共治”和各级生态建设考核体系,与生态补偿、项目审批、政绩考核、经济奖惩挂钩。
倒逼产业“腾笼换鸟”
水污染问题出在水里,根子还在岸上。水环境治理离不开增长方式转变。浙江适时调整发展方略:通过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措施是: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高新产业集群化。
指着眼前一排烟囱,浙江某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老总周立夫很自豪:“瞧,一点烟雾也没有!”绍兴市柯桥区是全国闻名的纺织之乡,印染产业产值曾占全国三成。产业赚钱,也让美丽水乡“蓬头垢面”。从2014年开始,柯桥区对企业排污动起了“硬刀子”:实行刷卡排污机制,每个企业都装上“刷卡排污总量自动控制系统”。指标用完,排污阀门自动关闭。
“以治水去产能、促转型,曾经的‘水晶之都’如今找到新‘跑道’。”浙江浦江县委书记施振强感叹。水晶产量曾占全国八成以上的浦江,受其粗放加工所累,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6年全省倒数第一。浦江下决心对水晶行业“动手术”。两年间,浦江2万多户无证水晶加工户被取缔,新建的四个水晶集聚园区实现统一治污“零排放”。2015年全县水晶加工主体减少了90%,水晶产业产值和税收仍增长24%和2.6%。
关停整治“低小散”腾出的发展空间,引来新的产业形态。原来集中了300多家水晶作坊的新光村,治水后吸引了143家“创客”入驻。
岸上的产业发展理顺了,水里的“病症”也逐步疗愈。曾经“垃圾围湖”、水质久居劣V类的浦江翠湖,临湖居民紧闭多年的窗终于敞亮地打开,绿意美景扑面而来。
两年多下来,浙江整治重污染行业,累计关停、搬迁或整治提升企业3万多家、养殖场5万多户。“腾笼换鸟”产生的效应正在显现: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表现“抢眼”,增加值分别增长6.3%、6.9%、6.9%,均高于平均增速。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