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生态行业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区域,承载国际一流美丽湾区示范和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历史重任。近年来大湾区以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目标,扎实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整体状况趋好。“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数据赋能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充分挖掘数字+生态的融合要素,坚持湾区海洋生态环境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治理,构筑区域协同现代治理网络体系,打造湾区生态廊道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亟迫解决的问题。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海洋生态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海洋生态环境行业市场分析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日益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态修复的投入不断加大,海洋牧场建设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海洋牧场建设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海洋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修复和优化生态环境、养护和增殖渔业资源,以实现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渔业生产方式。”
“海洋牧场建设的基础是开展生态环境修复与优化,增殖和养护重要生物资源。”业内人士介绍,建设海洋牧场首先要因地制宜开展人工鱼礁和海藻场建设等生态环境优化工程,并有针对性地增殖放流鱼贝类,增加鱼贝类资源量,为可持续渔获生产奠定生态环境和资源基础。
“相比单一的增殖放流方式,海洋牧场之于生态修复具有长效性、系统性等优势。”刘永虎告诉记者,人工鱼礁和海藻场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索饵、避敌、产卵、育幼的场所,为附着生物和底栖生物提供了附着基质和栖息空间,可提高近海海域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设海洋牧场,可有效解决捕捞和传统养殖对海域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问题。
近年来,我国海洋牧场建设虽然发展迅速,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技术能力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就亟须解决。
此外,海洋牧场建设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以致海洋牧场的含义有时被理解得过于简单。“有些地方把普通的网箱养殖也划为海洋牧场建设,这是不应该的。”大连海洋大学教授陈勇说,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应该在生态化、智能化、规划化、产业化几个方面有所体现。
生态化就是坚持生态优先、养护资源、适度开发。智能化就是对海域生态环境进行智能感知,有助于海洋牧场的管理运营。
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物理、地质、生物、信息、建筑等多个学科,但从事海洋牧场研究的机构和人非常少,环境优化、生境营造、鱼类行为等基础研究急需加强。
海洋牧场行业市场前景趋势分析
生态环境向高品质转变,最终目的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注重海洋的综合、系统、专项治理,开辟市民亲近自然、感悟美好的山海空间,把最美的沙滩留给百姓,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多年来,福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后颁布《福建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福建省“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快建设“海上福建” 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政策举措,系统谋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与政策措施等,坚定不移走生态建设与增收致富有机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对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要求,福建在探寻海洋生态保护中还面临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局部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仍较为突出,海洋生态产品溢出经济价值尚未充分发掘,海洋碳汇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意识还比较薄弱等。应秉承系统科学生态治理思想,从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海洋生态系统治理、海洋生态结构转型、海洋生态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发力,构建高水平海洋生态保护体系,加强高品质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协同推进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海和谐。
提升数字精准监测能力,构筑协同共治平台。探索建立以海洋生态风险防范为重点,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大数据为驱动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系统。打破“数据烟囱”、信息孤岛,进一步释放海洋生态数据的价值。遵循海洋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大湾区海洋生态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科学模拟分析海洋生态的时空演变规律,准确预测研判海洋生态灾害、环境污染的预警预报。通过动态跟踪“流域-海岸-海域-海岛”四大子系统构成的大湾区海洋环境系统的变化,汇集海量生态环境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多维度的数据分析、预警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