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大市场——环保产业迎来一场优胜劣汰的竞争

慧聪水工业网 2022-08-29 11:03 来源:环境经济杂志作者:丁瑶瑶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加速释放,战略地位不断提升。随着《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环保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加速释放,战略地位不断提升。随着《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环保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省级环保集团成“标配”,是地方保护吗?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的持续加大,环保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行业“洗牌”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近两年来,地方环保集团逐步成为环保产业的“新势力”。

“环保集团”“环保产业集团”“环境投资集团”……各个集团命名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是省级层面发起成立,且拥有强大的政府背景、多以本地国有支柱企业战略转型而来、布局环保全产业链等共通点。

《2021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成立省级环保相关(含水利、供水)平台公司约27家(不含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以环保(环境)命名或主营业务为多个环保细分领域的为17家;27家省级环保集团涉及上市(本公司为上市公司或母公司、子公司为上市公司)的共6家。

根据报告,各省级环保集团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与当地环保履职深度结合;二是给当地经济带来新增长点;三是与国企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要求结合;四是对省内现有环保产业资源的整合。

省级环保集团已成为各地“标配”。对照统一大市场的文件要求,这些环保集团是典型的“人为分割”的区域市场,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本位主义色彩浓厚,似乎与文件精神背道而驰。如此看来,这些省级环保集团还有成立或存在的必要吗?

“近年来,各地竞相成立国资环保平台公司,主要还是当前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及财政投入不足的双重背景下,统筹解决生态环境公共产品中‘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双重困境的探索尝试。”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EOD创新中心王志凯在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环保产业因正外部性特征存在“市场失灵”导致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政府行为因受到诸多限制存在“政府失灵”导致供给效率不足。

王志凯认为,环保平台型企业一方面作为政府提供环境公共服务的抓手,另一方面借助市场机制提高供给效率,是解决生态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中双重“失灵”困境的有益探索。

对此,E20环境平台固废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首席行业研究员潘功持类似看法。

“生态环保行业的市政公用属性决定了其有别于其他商业属性较强的行业,在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壁垒、建立完善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机制体制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环保行业在很多情况下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然垄断性,甚至需要一定的行政垄断性,是保本微利的市政公用属性使然,是社会运转的保障,是行政监管的需要。”潘功告诉《环境经济》。

潘功认为,不同于“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区域性的集约与协同对于环保行业,特别是流动性较差的固废行业而言,是促进资源有效流动、降低生产交易成本、提升效果效率的必经之路。

“全国统一大市场,是顶层设计模式的统一,是市场机制体制的统一,是市场竞争规则的统一,是全国行动方向的统一,但不是市场行为的统一‘一刀切’。”潘功表示,在统一的全国市场下,环保行业应该有多维的市场竞争机制、多种的商业模式选择、多样的市场竞争主体、多层的区域循环结构。破除历史遗留的地方保护不当竞争的同时,切忌盲目的市场合并或割裂。环保全国市场的统一,可以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统一,城乡一体化的统一,美丽人居环境建设的统一,也可以是行政区域公共服务集约协同的统一。

破除地域发展限制,能“国民共进”吗?

与地方环保平台存在的必然性相对应的,是平台天然带有地域属性,必然带来一定的地域壁垒。而这正与《意见》提出的“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相悖。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要求下,这些平台该何去何从?

王志凯坦言,表面上看虽然有可能会导致新的条块分割,但是细心调研也会发现多数环保平台型企业看似有政府政策及资源加持,实际上业务开展并没有那么顺利,常常存在“虚胖”的情况,存在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组织管控效率不高、市场体制机制不健全、市场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

“倘若各级环保平台企业依托政策资源优势,统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流域区域系统解决方案,与拥有核心技术、精细化运营管理等核心能力较强的市场化企业构建开放合作的‘生态圈’,则有望形成‘国民共进’的格局,从而避免形成新的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王志凯说。

当前阶段,我国的环保产业分工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环保治理正从过去的单点末端治理模式向系统化综合治理模式迈进,“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了。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高度相关地区,其环保产业发展更加依赖能够提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大型平台型企业。

《意见》的出台,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就环保产业而言,就是破除地域发展限制,让跨区域治理更加顺畅。

以长江大保护为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壁垒,让流域治理更加顺畅。

客观来说,要实现流域治理一体化的目的,协调各类资源统筹相关部门的能力十分重要,在当前的治理体系下,地方平台公司未必拥有绝对性优势。

潘功认为,“统一大市场”将在中长期内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优化区域间及领域间的协同、分工和竞争,并进一步激励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环保从业企业而言,无论是全国性、多行业布局的平台型领军企业,还是有技术突破且技术在全国有复制性、示范性的技术型企业,《意见》的发布都将带来更完善的市场体制机制,以及更公开透明的公平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而地方平台公司与社会资本、技术公司等的充分合作,将是市场化竞争下的双赢选择。

随着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将有助于破除市场竞争缺乏秩序规范的“痛点”。据王志凯介绍,一是供需双方地位不对等,地方政府一般处于较为强势地位;二是不同所有制企业竞争不公平,国资背景环保企业在资源获取、信任机制建立等方面有天然优势,民营企业很难与其公平竞争;三是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不到位,同质化竞争严重,存在诸如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环保技术创新激励不足,行业信用机制起步晚、推进慢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王志凯建议,建设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加强生态环境市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市场监管程序。清除涉嫌所有制歧视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公平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保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同时推动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环境基础设施信息披露制度,推动生态环保项目全过程监督,推行工程质量、运维效率、服务效果等监审,公开监审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此外,要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监督作用,推进行业信用评价制度建设,完善环保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扩大信用采信应用范围,完善信用激励惩戒机制,建立不规范市场行为公示平台。引导企业依法依规诚信经营,推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产业迎来优胜劣汰革命,如何做大做强?

在环保产业发展前景持续被看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企业数量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较弱仍是环保产业的突出特点。

《2021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环保产业行业集中度较低,市场规范性有待加强。据统计,我国环保企业约90%以上为小微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以危险废物为例,我国危险废物企业前十名市场占有率不足10%,在美国,这一数值为90%。

提升环保行业的整体集中度迫在眉睫,《意见》的出台恰逢其时。

“统一大市场政策的发布,对环保产业将产生重大影响。”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贺爱忠在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指出,《意见》不仅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市场空间,也为环保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将促进传统环保产业运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转型升级,促进新兴环保产业发展壮大,激励环保产业提升市场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

“《意见》的发布有利于促进环保市场打破区域分割,防止形成新的条块分割,能够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效、规范的环保产业市场机制,营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将加速产业的优胜劣汰,倒逼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王志凯认为,环保市场规范性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等问题将得到一定缓解,优胜劣汰机制有望进一步完善,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竞争优势。

在建设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各类主体应如何应对?

贺爱忠认为,各级地方政府需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本位主义,政府职能部门要破除部门本位主义,从全国市场大统一的视野思考本地环保产业和市场的发展,思考部门政策制定、生态环保数据的开放,主动服从于、服务于全国一盘棋布局。同时,要充分发挥本地、本部门优势,思考本地、本部门在全国生态环境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应该如何作为。

政府应按照《意见》要求清理“瘀点”,促进建立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在全国形成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

“如此一来,拥有核心技术创新、精细化运营管理、流域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解决方案等核心竞争能力及拥有全国市场开拓能力、规模化品牌化优势的企业将迎来利好,而对仅仅依靠政府关系、地域保护、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的企业来说则是利空。”王志凯表示。

“这是一场优胜劣汰的革命。”潘功认为,于环保产业而言,市场竞争环境更透明、更公平,不同类型的优质企业主体会脱颖而出,同质化和落后产能将会被淘汰。经过时间的洗礼后,环保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环保行业也能实现良性健康发展。

企业作为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主体,如何把握好风口实现破局?王志凯表示,环保企业应认清形势,找准定位,苦练内功,不断推动技术、管理、商业模式创新,提升自身价值创造能力,以优质的产品技术和服务质量赢得市场认可,以精细化运营和精益管理能力推动降本增效,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日益开放、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中做大做强。

在这个过程中,贺爱忠建议,政府要从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上予以引导、激励,激发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规范和净化市场环境,营造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营商环境。企业应提升自身“造血”功能,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规范管理等,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下一步,以实施培大培优培强工程为载体,打造一批技术领先、管理精细、综合服务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国际化的生态环保公司,建设一批聚集度高、优势特征明显的绿色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和科技转化平台。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