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应急预案、环保验收、噪声监测等14个问题的回复

慧聪水工业网 2020-09-29 09:22 来源:环保365

慧聪水工业网

关于环境应急预案、环保验收、噪声监测等14个问题的回复

关于咨询GB12348噪声监测问题的回复

来信:

按照现在企业自检要求,企业每季度最少进行一次噪声监测,1、作为工业园的企业,三面邻厂或者两面邻厂的情况非常多,有实体墙也有是栅栏情况,且监测期间无法要求其他厂停产进行监测,这种情况下噪声是否可以不进行监测?或者只在能设置点位的一侧进行测量是否可以作为厂区噪声是否达标的依据,比如只有厂区门口。2、一栋工业厂房中有几层,有些企业只占一层或者两三层,甚至是只有几间房的这种情况,同样无法控制同栋厂房中其他企业的生产,甚至相邻厂房中的企业噪声影响更大,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不进行监测?如果必须监测,如何进行布点判断,这些在现行GB12348中并未说明,望能得到指导意见?

回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两企业有共同厂界时,通常共同厂界一侧可不布设监测点位。如果A厂区内有噪声敏感点(如宿舍、办公楼),且B厂作为被投诉对象时,也应当对A厂内噪声敏感点进行监测。

关于企业噪声监测问题的回复

来信:

1.我们第三方监测单位,在监测企业的厂界噪声时,企业的声源噪声很稳定,也仅仅是风机转动而产生的声源,但是其最大值-最小值>3dB,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5dB,我们监测厂界噪声的时候,如何确定监测时间呢?要监测整个工作时段的厂界噪声么?2.在监测交通噪声时,需要提供车流量的数据。在出具报告时,其中在计算总车流量时,这个数值是小型车+中型车+大型车么?还是要把大型车折算成2.5中型车,和中型车折算成,1.5小型车来相加呢?因为GB3096里面是没有提到的。

回复:

一、关于监测厂界噪声时如何确定监测时间的问题。按照《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的规定,稳态噪声指在测量时间内,被测声源的声级起伏不大于3dB(A)的噪声。被测声源的声级起伏大于3dB(A)的噪声为非稳态噪声。按该标准要求,被测声源是非稳态噪声的,需要测量被测声源有代表性时段的等效声级,必要时测量被测声源整个正常工作时段的等效声级。因此,可根据被测声源代表性时段或正常工作时段选择合适的监测时间。二、关于监测交通噪声总车流量计算问题。《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未规定交通噪声监测时车流量的统计方法。来信提及的计算总车流量时是各车型直接相加还是折算成小型车数量,应根据项目需要或委托方要求确定。

部长信箱函复能否作为基层执法依据?

来信:

贵部部长信箱于2019年4月30日对规模化以下畜禽养殖如何监管问题进行了函复,其中关于合理执法,函复的是:现阶段,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对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进行查出时,应根据污染情节,选择法律试用条款。此函复能否作为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履行对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执法责任的依据。

回复:

行政执法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具体事件进行处理并直接影响相对人权利与义务的具体行政法律行为。行政执法的依据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法律解释等。我部对部长信箱有关问题的答复,只是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解释,不属于上述范畴,基层生态环境部门执法中仍应当以具体法律条文作为依据。另外,基层生态环境部门若对法律条文适用有疑问的,应当按程序申请有法律解释权的部门予以解释。

关于活性炭碘值问题的回复

来信:

关于生态环境部印发《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通知称:采用活性炭吸附技术的,应选择碘值不低于800mg/g的活性炭。目前废气处理设备里面使用的活性炭有二种,一是柱状形活性炭,二是蜂窝状活性炭。柱状活性炭碘值是可以达到800mg/g。但目前市场废气处理设备更多的是使用催化燃烧设备,而且处理效果是非常好的,这些设备里面使用的是蜂窝活性炭,而蜂窝活性炭因为生产工艺问题目前碘值是达不到800mg/g的,目前市场蜂窝活性炭最高碘值也就只能做到600mg/g。建议增加四氯化碳指标≥55%。

回复:

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质量低、吸附效果差的活性炭,难以满足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控制要求,《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提出“采用活性炭吸附技术的,应选择碘值不低于800毫克/克的活性炭”,目的是引导企业主动使用吸附效率高的活性炭,实现VOCs有效减排。对于采用颗粒状、柱状等活性炭吸附的,应选择碘值不低于800毫克/克的活性炭;采用蜂窝状活性炭吸附的,建议选择与碘值800毫克/克颗粒状、柱状等活性炭吸附效率相当的蜂窝状活性炭,并按照设计要求足量添加、及时更换。

关于高速公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企业如何评审问题的回复

来信:

一个高速公路跨越多个区县,每一个地级市的生态环境部门对本地区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要求不一样。有个别地区要求,环保主管部门必须到场参加应急预案评审会,评审专家必须是本地区的,对此我们感觉很不合理。如果每一个县区都要求这样做的的话,会大大增加企业负担,无论经济成本还是时间成本。所以希望部里领导,对高速公路等线性工程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专家评审工作,给以明确的指导意见!

回复: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第九条的规定:“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企业,编制分县域或者分管理单元的环境应急预案”。为指导企业事业单位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工作,我部组织编制了《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评审工作指南》)(环办应急〔2018〕8号)。《评审工作指南》规定了企业组织评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评审内容、评审方法、评审程序等,并且明确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的企业作为评审主体,评审人员及其数量由企业自行确定。高速公路企业编制和评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时可以按照或参照相关规定开展。

关于基准排水量疑问的回复

来信:

根据部分行业排放标准,若单位产品实际排水量超过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须按式(1)将实测水污染物浓度换算为水污染物基准水量排放浓度,并以水污染物基准排水量排放浓度作为判定排放是否达标的依据。现有以下以为问题:1、该说法是否适用于间接排放标准(仅以COD为例,间接排放标准为400mg/L,那么企业实际排放浓度为100mg/L,那么是否该企业可以排放4倍于基准排水量的水量);2、若以最终排放的基准排水量考核,若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优于行业排放标准,那么是否企业是否可以加大排水量(仅以COD为例,比如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为50mg/L,行业直接排放标准为100mg/L,那么该企业是否可以排放2倍于基准排水量的水量)。

回复:

为防止排污单位通过稀释手段达到排放标准规定的浓度限值,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部分行业排放标准规定了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当企业的单位产品实际排水量超过基准排水量时,应按照标准中的相关公式,将实际排放浓度换算为基准排水量对应的排放浓度,并根据基准排水量对应的排放浓度判定是否达标。间接排放的,也应执行上述规定。同时,排污单位应当开展技术改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

关于咨询环保竣工验收调查编制单位规定问题的回复

来信:

1、根据《立法法》中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请问2017年实施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国环规环评[2017]4号)第五条“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编制验收监测(调查)报告,建设单位不具备编制验收监测(调查)报告能力的,可以委托有能力的技术机构编制。”相对于2002年施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原环保总局令第13号)“第十三条承担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不得同时承担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的编制工作。”是否属于法条对于环保竣工验收编制单位的规定的新法,是否可以适用“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2、根据《立法法》中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原则,请问原环保总局令第13号第十三条针对环保竣工验收编制单位的规定是否减损了上位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第十七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对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编制验收报告。”中规定的建设单位及其他组织权利?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规章清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其是否在下一步规章清理工作范围内。

回复:

1、《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原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3号)适用于作为行政许可事项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自2015年以来,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相继修订,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许可事项已取消,改由建设单位自主验收。因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原则上已不再适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应按《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国环规环评〔2017〕4号)执行。2、我部已启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清理工作,拟尽快按程序予以清理。

关于树脂制品业的排放标准问题的回复

来信:

此前部长信箱关于PVC注塑挤出废气执行标准问题的回复内容容易让人产生理解偏差,到底是因属于塑料制品业而不执行《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2-2015),还是因塑料种类为PVC树脂而不适用《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2-2015)?利用其他合成树脂(非PVC)生产塑料制品的项目废气排放标准是否适用《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2-2015)?请明确。(注:《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2-2015)相关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合成树脂(聚氯乙烯树脂除外)工业企业及其生产设施的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3.2合成树脂工业:以低分子化合物——单体为主要原料,采用聚合反应结合成大分子的方式生产合成树脂的工业,或者以普通合成树脂为原料,采用改性等方法生产新的合成树脂产品的工业。也包括以合成树脂为原料,采用混合、共混、改性等工艺,通过挤出、注射、压制、压延、发泡等方法生产合成树脂制品的工业,或者以废合成树脂为原料,通过再生的方法生产新的合成树脂或合成树脂制品的工业)

回复:

1.对于合成树脂(聚氯乙烯树脂除外)制造企业、制品加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应执行《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2—2015)。2.聚氯乙烯树脂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应执行《烧碱、聚氯乙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81—2016);以聚氯乙烯树脂为原料,采用混合、共混、改性等工艺,通过挤出、注射、压制、压延、发泡等方法生产聚氯乙烯树脂制品的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3.已制定更严格地方排放标准的,按地方标准执行。

关于夜间噪声时段问题的回复

来信:

GB3096-2008中规定,夜间噪声是指22:00至次日06:00之间的时段;是否可以理解为次日00:00至06:00的噪声为前一日的夜间噪声

回复: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昼间、夜间的定义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昼间”是指6:00至22:00之间的时段:“夜间”是指22:00至次日6:00之间的时段。该定义规定了昼间和夜间的时段划分。监测声环境质量时,某一日期的夜间一般是指该日22:00至次日6:00。若其他标准规范另有要求的,按相关规定执行。

关于环境质量标准中类别命名规则问题的回复

来信:

作为一个环保行业的初学者,对质量标准命名比较困惑。比如《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Ⅳ类标准,类别用的是罗马数字;而《声环境质量标准》中3类标准,类别使用的是阿拉伯数字。请问为什么不统一命名?

回复:

大气、水、噪声等环境质量标准中根据环境功能、保护对象、保护程度等的不同,界定了不同的功能区类别,所用数字代号不尽相同。主要原因是各环境质量标准首次制定时,未对功能区类别规定统一的命名规则,后续修订时考虑环境管理的延续性,对功能区类别的数字表达形式未做变更,也体现了不同环境介质功能区表征的差别性。

关于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相关问题咨询的回复

来信: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表1企业生产工艺过程评估。问题1:分值一列,10分/套、5分/套,请问套数是指评估依据中的工艺数量,还是指企业涉及相关工艺的生产设备的数量(如企业有2条相同生产线,有加氢工艺和聚合工艺,那这个企业分值是20还是40)?问题2:评估依据中“其他高温或高压、涉及易燃易爆等物质的工艺过程”,有专家理解为高温、高压、易燃易爆三者满足其一即可得分;有的认为(1)高温工艺、(2)高压且易燃易爆,二者满足其一即可得分;有的认为(1)高温或高压且(2)易燃易爆,二者满足其一即可得分。请问,这条依据正确的理解方式是什么?

回复:

关于问题1的答复:《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表1企业生产工艺过程评估,对具有多套工艺单元的企业,对每套工艺单元分别评分并求和,即如企业有2条相同生产线,有加氢工艺和聚合工艺,应按4套工艺单元分别评分并求和,总分值是40,按照标准规定,企业生产工艺过程评估该指标项最高分值为30分,超过30分则按最高分30分计。关于问题2的答复:《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中“其他高温或高压、涉及易燃易爆等物质的工艺过程”,提到的“易燃易爆等物质”是指按照GB30000.2至GB30000.13所确定的化学物质。高温工艺、高压工艺、涉及易燃易爆等物质的工艺都可能造成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意外释放,因此文中“其他高温或高压、涉及易燃易爆等物质的工艺过程”是“或”的关系,三者满足其一即可得分。

关于咨询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确定问题的回复

来信: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附录A《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部分物质涉及浓度要求。以盐酸为例,如企业储存的盐酸浓度低于37%,该企业在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时,是否需要将盐酸记入Q值计算?如是,在Q值计算过程中,是折算成100%还是37%。

回复: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中,按照“混合或稀释的风险物质按其组分比例折算成纯物质”原则,浓度低于37%的盐酸应折算为浓度为37%的盐酸,临界量按7.5吨计算Q值。

关于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问题的回复

来信:

在饮用水源地(含千吨万人水源地、乡镇级以下集中式水源地)开展整治工作过程中,地方人民政府针对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编制的水源地专项应急预案该如何备案?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101号)第二十条“(二)地方人民政府专项应急预案抄送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备案。”,但未给出详细的备案管理办法。在备案过程中有关主管部门要求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五条要求办理,同时提交应急预案文本、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及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三部分内容,是否合理或可以参照执行?企业和水源地一个是风险源,一个是风险受体,二者本质不同,如若参照执行合理否?根据《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环境风险评估及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是作为预案编制的准备和基础,并无具体的备案管理办法说明此类预案备案时必须同时提供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及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环境风险评估及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是否也是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必备文件材料?

回复:

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水源地环境预案)一般由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发布,或由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发布。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此类预案属于政府专项预案或部门预案,须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本级人民政府备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编制应急预案应当在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市县级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机制、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措施、队伍物资保障及调动程序等内容。不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就难以保障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对编制水源地环境预案及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环境应急资源调查的要求作了进一步细化。有别于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备案,政府专项预案或部门预案的备案属于内部行政备案。在具体实践中,水源地环境应急预案印发时抄送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可以视为执行了备案要求。

关于暗管等逃避监管问题的回复

来信:

执法中,对通过暗管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含重金属污染物的工业废水(没有报批环评手续,且该区域不允许排放工业废水),但未超标的环境违法行为,是否可以界定为涉嫌犯罪论处。“含重金属的污染物‘’纳入“有毒物质”的范畴,应限于浓度超过相应标准的含重金属的污染物,还是只要污染物中含有重金属即可,这类案件争议比较突出,请部领导予以指导,明确方向,以便基层执法人员依法依规开展执法和移送公安机关。

回复: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6〕29号,以下简称《解释》)第十五条规定,“含重金属的污染物”应当认定为“有毒物质”。根据《解释》第一条第(五)项规定,通过暗管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有毒物质,应当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因此,通过暗管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含重金属的污染物,不论重金属浓度是否超过相应标准,应当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