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进入“海绵时代” 消除黑臭水保障水安全

慧聪水工业网 2016-08-09 08:36 来源:苏州日报

慧聪水工业网 苏州大力配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积极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不断迈入“海绵时代”。同时规划提出水环境目标,使城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

所谓“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努力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有着“东方水城”之称的苏州,水生态本底条件优越,不仅城市内部密布的水网对雨水滞留和调蓄的能力很强,近年来逐步扩展的大面积绿地和河湖湿地等生态结构网络,也为苏州建设海绵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苏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到2020年,苏州在保护规划区内河网、湿地、大型绿地等天然海绵体的同时,要构建一个“凭临太湖,西水东水、五楔两带、内环外廊、多节点”的海绵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海绵时代”来临,将为城市带来哪些改变?规划已然描绘出了蓝图。

保障水安全中心区防洪标准200年一遇

水源水质100%达标

苏州作为水城,确保城市不因水灾受害是基础。

对此,海绵城市规划中提出了详细的对策。在区域防洪体系中,落实太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实施环湖大堤后续工程,提高流域洪水蓄滞能力和水资源调蓄能力;从望虞河北排长江,自太浦河东流黄浦江,增加排泄太湖洪水能力;建设京杭运河沿线城镇群联合防洪体系,降低周边洪涝风险。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将提高。其中城市中心区为200年一遇,其他地区为10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上,城市中心区为50年一遇,其他地区为30年一遇。同时,为保证行洪安全,将逐步建设疏通主要防洪排涝通道,包括望虞河、太浦河、吴淞江、京杭运河等主要洪水外排骨干河道,以及元和塘、外塘河、娄江等中心城区主要防洪排涝通道。

饮用水的安全保障同步进行,规划提出以太湖为水源、阳澄湖为第二水源,西塘河为应急水源,实施区域集中供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要达到100%。同时实施望虞河引江济太工程,以长江水源补充太湖水量、改善太湖水质,并要注重维护太浦河、望虞河两条清水通道,更好地保障苏州市饮用水安全。

提升水环境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8%

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城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这是规划提出的水环境目标。

通过限制排污总量,强化流域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健全城镇污水管网,完善雨污分流体系等措施,到2020年苏州市区、县级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将分别达到98%、9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要达到80%。通过河道综合整治、湿地恢复与重建、河湖岸线治理、生态林建设、水生态修复和科学清淤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

针对黑臭水体这一治理难点,规划提出要从源头控制污水排放,严禁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水体;展开内源治理,排查并清理水体沿岸的垃圾临时堆放点,种植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清理和维护。流水不腐,促进水体流动也是一个重要措施,主要通过拓宽束水段、打通“断头浜”、配置水位差、科学调度水流等方式来实现。

利用城市再生水、雨洪水等作为城市水体的补充水源,增加水体流动性和环境容量,也是除黑消臭的重要措施。与此相应,优化水资源利用方式也提上日程,规划提出要建设城市再生水厂,使城区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20%,雨水利用替代自来水比例不低于2%。

修复水生态划出河道蓝线新建区生态岸线占比80%以上

根据规划,苏州将划出河道蓝线,在蓝线范围内禁止从事破坏河网水系、与防洪排涝和水环境保护要求不符的活动。

目前中心城区内水系的护岸形式有4大类,分别为硬质型、自然生态型、生态护砌型和湿地生态型,其中硬质型岸线长度占比86%,自然生态型驳岸占比约10%。作为重建并恢复水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措施,规划提出,新建地区生态岸线比例要达到80%以上。对已经建成的河流岸线,古城区内在侧重历史风貌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生态改造,其他区域的岸线也要结合实际条件改善其自然生态性,同时要提升现有的生态型岸线景观功能。

恢复河流植被缓冲带,减少不透水地面,最大程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等,也是修复水生态的有效措施。其中,通过优化绿地种植结构,可以更好地发挥植被降温、增湿的作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