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现宋人智慧 宋代城市已有“自来水”
慧聪水工业网 人们都相信,中国近代意义上的自来水设备学习自西洋,出现于晚清。但许多人恐怕尚不知道,宋代的城市已经在尝试建设“自来水”网络了。宋朝,那确实是一个令我们惊叹的时代。
宋代广州自来水装置模型
宋代的城市供水工程
“竹龙驱水”
陆游有一首小诗写道:“地炉枯叶夜煨芋,竹笕寒泉晨灌蔬。”这里诗人提到了宋朝社会常见的两种生活设施:
一是“地炉”,即供暖设备,诗人还用地炉的余烬煨熟芋头,在深夜饱餐一顿。那宋朝人的地炉是什么样子的呢?欧阳修写过一首《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其中几句说:“墐户畏初寒,开炉代温律。规模不盈丈,广狭足容膝。”看起来有点接近“地暖”。
一是“竹笕”,是供水设施,用竹筒连接起来的输水管道,可将户外的泉水引入宅内,用于浇灌、洗漱与饮用,有点像后世的“自来水”。
这种用于引水的竹笕曾被不少宋朝诗人写入诗歌中,如陆游的另一首诗说:“竹笕分泉自遍村。”周焘的《游天竺观激水》云:“竹龙驱水转山鸣。”朱翌有诗曰:“竹龙衔尾转山房,饮足寒清滴夜长。”舒亶也有诗曰:“竹龙行雨出千山。”黄庭坚亦有一首诗,题目就叫做“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可见宋代时,诸多山寺、民居、官舍都使用了竹笕的引水设施。
元代王桢的《农书》介绍了竹笕引水的装置:“连筒,以竹通水也。凡所居相离水泉颇远,不便汲用,乃取大竹,内通其节,令本末相续,连延不断,搁之平地,或架越涧谷,引水而至。又能激而高起数尺,注之池沼及庖湢之间(庖湢,即厨房与浴室)。如药畦蔬圃,亦可供用。”
清刻本王桢《农书》的“边筒”插图
《农书》所说的“连筒”,便是竹笕。这一技术当然不是元代才产生的,早在宋代时,人们已经广泛运用竹笕建造引水工程了。如明州慈溪县的庆安寺,“寺后有泉出于深谷,僧以巨竹连筒引行数里,支分于松下石池,溢入于溪”。南宋孝宗皇帝为高宗居住的皇家园林“凿大池,续竹筒数里,引西湖水注之。其上叠石为山,象飞来峰,宛然天成”。
集中供水工程
不过,宋人用竹管输水,尚不足以说明“宋朝已有自来水”,因为自来水的特征与其说是使用了输水管道,毋宁说是实现了集中供水。而前引宋诗描述的“竹笕分泉”也好,“竹龙驱水”也好,都是乡野人家(或山寺)一门一户的孤立行为。
集中供水的需求首先只能出现在大城市中。我们知道,宋代中国出现了一轮城市化,不但大量商业性市镇涌现出来,大城市也急剧扩张,50万人口的城市寻常可见(同时代的欧洲城市,比如伦敦、巴黎、威尼斯,人口最多不超过10万),开封与杭州更是人口超过100万的超大型城市。这么大的城市,如果没有集中供水设施,是不可想象的。你让每户家庭都自己挖口井?这在农村与小城市倒行得通,但在大城市显然不可行。
因此,宋朝的城市政府需要将建设集中供水系统纳入市政工程。我们从文献上也看到,北宋大中祥符初年,宋政府“决金水河为渠,自天波门并皇城至乾元门,历天街,东转缭太庙,皆甃以砻甓,树之芳木,车马所度,又累石为梁。间作方井,宫寺民舍皆得汲用。复东引,由城下水窦入于濠。京师便之”。这是汴京的集中供水工程。
杭州的居民生活用水,则主要取自西湖,虽是近水楼台,但也需要政府建立一个集中供水系统。苏轼治理杭州时,曾主持浚治西湖,并铺设管道引湖水入城,“湖水所过,皆阛阓曲折之间,颇作石柜贮水,使民得汲用、浣濯,且以备火灾,其利甚博”。南宋时,杭州成为都城,居民繁多,商业繁华,对用水的需求量无疑更大,更是要求政府必须建造、维护好城市的集中供水工程。
十年前,长沙的坡子街发掘出一处大型木结构建筑遗址,是一排自高而低、从城外通往城内的“屋脊”型木槽。整条木槽密封严实,里面还有多道闸门,可随意控制水的流量。考古学家相信,这是南宋时期潭州城的地下供水工程,木槽尽头应该是湘江,那里可能还会有复杂的提水设备,从湘江汲取上来的水通过木槽输入城内,供居民饮用。这是宋代潭州的集中供水系统。
苏轼设计的“自来水系统”
现在的问题是,宋代城市的集中供水工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于近代的自来水设备呢?对于宋人来说,建成自来水供水管道网络并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宋时,蜀中一带的井盐手工业已经采用竹笕运输卤水,清人《自流井风物名实说》一文介绍了这一竹笕引流的技术:“以大班竹或楠竹打通竹节,用公母笋接逗,外用细麻油灰缠缚,明暗高低相地势为之。或此山与对山若高数尺,即将览埋土内,由此山达彼山,谓之‘冒水笕’,不籍人工马力亦可冒六七里许;如无对山,不能冒水,则相地之高下,修造马车数座,翻山越岭,由河底穿过。”这样,各地打井汲取的卤水,可以通过管道运输到灶场集中煮盐。
如果将输送盐卤的竹笕网络置换成运输饮用水,用于给城市居民集中供水,不就成自来水系统了吗?北宋时候,广州就出现了这样的城市自来水设施。而这一工程的设计师,就是苏轼苏大学士。我们应该还记得,苏轼知杭州时,也曾主持维修了杭城的供水工程。
北宋绍圣年间,苏轼被贬至岭南惠州,听当地人说起,邻近的广州城,“一城人好饮咸苦水,春夏疾疫时,所损多矣。惟官员及有力者得饮刘王山井水,贫下何由得”。当时的广州太守叫王敏仲,是苏轼的朋友。因此,苏轼便给他写了一封信:“惟蒲涧山有滴水岩,水所从来高,可引入城,盖二十里以下耳。若于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绳、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不过用大竹万余竿,及二十里间,用葵茅苫盖,大约不过费数百千可成。”
苏轼建议,在广州城外二十里处的蒲涧山滴水岩下开凿一个大石槽,以盛山泉;再用巨竹打通关节,首尾衔接,接口处用麻绳与漆密封,制成五口长长的管道,从大石槽引水入城内;又在城内也设置一个大石槽,以储引入的泉水;再用五口竹管将泉水分引至城中各处小石槽,以便居民汲取。这个竹管制成的供水网络,有点像今天的自来水管道了。苏轼还做了一个预算:建成这个供水网,政府大约只需投入一百贯钱。
在这封致王敏仲太守的信上,苏轼还提议:“须于循州置少良田,令岁可得租课五七千者,令岁买大筋竹万竿,作筏下广州,以备不住抽换。又须于广州城中置少房钱,可以日掠二百,以备抽换之费;专差兵匠数人,巡觑修葺。则一城贫富同饮甘凉,其利便不在言也。”苏轼的意思是,在珠江上游的循州购置良田放租,租金所得,用作购置竹管、更换管道的经费;再在广州城中建一批公屋放租,作为日常养护自来水工程的基金。
王敏仲听从苏轼提议,真的将这个供水系统给建起来了。苏轼很高兴,又给王敏仲写了一信:“闻遂作管引蒲涧水甚善。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道远,日久,无不塞之理。若无以验之,则一竿之塞,辄累百竿矣。仍愿公擘画少钱,令岁入五十余竿竹,不住抽换,永不废。僭言,必不讶也。”为什么要在每根竹管上钻一个小孔,然后又塞住?是为了方便日后检查哪一根竹管堵塞。当发现水管堵塞,只需拔掉各节小孔的小竹针,看哪处小孔不出水,便可马上判断是哪一节竹管堵住,更换那根竹管就行了,不会累及整个供水网络。
看看,苏轼的自来水工程方案,设计多么周全,也极具操作性。
今天广州博物馆还有苏轼设计的自来水装置模型展出。也有人提出,广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拥有自来水设施的城市。虽然杜甫的一首《引水》诗称:“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似乎唐代的白帝城已出现了城市自来水网络,但结合文献记述,“夔俗无井,以竹引山泉而饮,蟠窟山腹间,有至数百丈者”,可知杜诗中的“万竹蟠”,并非白帝城内的集中供水系统,而是城外山民分散的竹笕引水设施。有史可证的第一个拥有自来水设施的城市,还是北宋广州。
宋画中的自来水装置
宋代的城市自来水装置究竟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宋诗的描述太过于简单,难以拼成完整的画面;王桢《农书》的插图也只是绘出一小段用于灌溉农田的竹笕,跟城市自来水设施相去甚远;博物馆展出的自来水装置模型也是比较粗糙。不过我们还是从一幅宋画中捕捉到了宋朝城市自来水的图像信息。
这幅宋画为《浣月图》,绘画者已佚名,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前一直将这幅《浣月图》当成五代时期的作品,但现在已有研究者指出,从画风看,此画当为宋人所绘。从图中我们看到,在一家富家庭院里,大概正是中秋月朗之夜,秋花开放,明月当空,倒映在庭院的斗型水缸中。一位盛装仕女为月影所惑,探手欲掬水中之月。这也是《浣月图》题签的由来。仕女旁边还有三名侍女,或临案焚香,或捧物,或抱琴。整个画面,透出一股城市富贵家庭的雅致生活气息。
宋代《浣月图》
但我们应该将目光聚焦到庭院中那个假山,请看那假山,盘踞着一条龙形雕塑,从龙口源源不断流出清水——这就是宋朝人家安装的“水龙头”了。龙身实际上就是一段陶制的输水管,龙尾处被假山遮掩的地方,也必有一根长长的竹制水管,连接户外的水源。从龙口流出的清水,又注入下面一个蓄水缸。可以看出来,这个“自来水”装置,既是美化庭院的装饰性景观,又可为日常起居供应用水。
有意思的是,类似的装置,苏轼也建造过。苏轼任定州太守时,曾得到一块“雪浪石”,他用此石制成园林假山:“余于中山后圃得黑石白脉,中涵水纹,有如蜀孙位、孙知微所画石间奔流,尽水之变。又得白石为大盆盛之,琢盆为芙蓉,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斋’,且勒铭于盆唇……”铭曰:“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东坡作铭岂多言,四月辛酉绍圣元。”能够“激水其上”、“伏流飞空”,应该就是用竹笕引水,在假山上设置水龙头,利用水压落差制造出一个小小的人工瀑布。这苏大学士果然有工程师之才。
最后我们再来设想一下:假如《浣月图》画的是宋代广州的富贵人家,画中“水龙头”后面的输水管与苏轼设计的集中供水网络相接,换言之,如果宋代的广州居民从家中铺设管道,接通政府修建的供水系统,那么,这个建于十一世纪末的城市供水设施,跟十九世纪中叶近代城市出现的自来水系统就没什么区别了。
人们都相信,中国近代意义上的自来水设备学习自西洋,出现于晚清。但许多人恐怕尚不知道,宋代的城市已经在尝试建设“自来水”网络了。宋朝,那确实是一个令我们惊叹的时代。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