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 | 水利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河湖复苏北京进展

慧聪水工业网 2024-10-21 08:44 来源:中国水利

水利部于2024年10月17日(星期四)上午召开河湖复苏北京进展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介绍有关情况,并和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北京市水务局局长刘斌共同答记者问,水利部办公厅二级巡视员刁莉莉主持会议。

刁莉莉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欢迎出席水利部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河湖复苏北京进展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的有: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北京市水务局局长刘斌。

下面,我们首先请王宝恩副部长作介绍。

王宝恩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水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治水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亲自擘画确立、亲自推动实施国家“江河战略”,对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北京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超大型城市,南水北调通水前,北京地下水超采严重,一些河道断流、湖泊干涸。保护治理好北京的江河湖泊,事关首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近年来,水利部、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对北京市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北京五大河流连续4年贯通入海,成为全国河湖复苏的缩影。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系统谋划。水利部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作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六条实施路径之一,制定印发了《关于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时期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实施方案》,明确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主要目标,系统部署各项任务措施。指导北京市立足实际情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以河流水系为单元,制定“一河一策”保护修复方案,实施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精准研判、靶向施策。

二是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贯彻落实《节约用水条例》,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出台《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受水区全面节水的指导意见》。指导北京市进一步完善节约用水政策制度,建立首都节水联席会议机制,加快构建贯穿水资源“取供用排和再生循环利用”全过程的节水体系。2023年,北京市再生水利用量12.77亿立方米,占全市用水总量31.4%;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9.30立方米,近十年来累计下降32.6%。

三是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严格取用水总量控制,推进海河流域跨省河流全部完成水量分配工作,初始水权分配取得突破性成果。完成海河流域的永定河、潮白河、清河等39条河湖50个断面生态流量目标确定,强化全过程生态流量监管,逐步退还被挤占的河湖生态用水。指导北京市开展取用水管理巩固提升行动。推动北京市健全取水计量体系,全市年许可水量1万方以上非农取水口基本实现在线计量。2014年以来,在北京市经济总量翻一番多的情况下,全市用水总量持续保持稳定。

四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与调度。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不断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增强水资源统筹调控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指导北京市编制出台《北京市水网建设规划》,推动构建“一主绘织五网”的北京水网总体格局。统筹当地水、外调水、再生水、雨洪水等多水源,2018年以来,持续组织实施向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生态补水,北京市河湖累计补水量104.2亿立方米,助力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永定河自2021年以来连续4年实现全线流动。

五是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全面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和《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不断加强对北京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指导,综合采取节水控水、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监管预警、泉域治理等措施,以超采区治理、储备区建设、重要泉域修复为重点,分类指导、分区施策,推动北京市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2015年以来,全市地下水水位累计回升13.68米,增加储量70亿立方米,干涸多年的陈家庄泉等81处泉眼实现复涌,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十多年来,我国江河湖泊面貌实现了根本性改善,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北京市探索形成了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河流复苏新模式,全市河湖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河湖水生态健康状况持续向好。

下一步,水利部和北京市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持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首善标准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努力打造生态优美、人水和谐的美丽北京。

我就先简要介绍这么多,接下来,我和我的几位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大家!

刁莉莉

谢谢王宝恩副部长。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各位记者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问答环节

问答1

人民日报

母亲河复苏行动是推动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的一项有力举措,请问水利部在推动母亲河复苏行动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最新进展如何?谢谢!

王宝恩

母亲河是与国家民族以及省市县沿河区域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紧密相关的河流湖泊,对所在流域区域生态系统演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构建、人类文明孕育、文化传承等具有重大作用。建构河流伦理,从母亲河做起,加强河湖保护修复,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具体实践。

2022年以来,围绕解决河道断流、湖泊萎缩问题,水利部在全国88条(个)河湖启动开展了母亲河复苏行动,其中河流79条,湖泊9个,涉及5大流域、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河长约1.4万公里。2023年,逐条(个)制定“一河(湖)一策”保护修复方案。2024年,印发《加快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实施方案(2024年)》,逐河(湖)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实施台账管理,加强工作调度,推动初始水权分配、生态流量监管、水资源调度、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完善、河道整治和水系连通等措施落实,推进母亲河复苏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今年9月底,88条母亲河(湖)中的79条河流,已有74条河流实现全线贯通的年度目标,5条河流实现增加有水河长和时长的年度目标,9个湖泊有效保障生态水位。

在88条母亲河中,北京共有5条,已全部完成年度复苏目标。近年来,北京市按照水利部工作部署要求,积极探索河湖复苏途径,连续6年8次实施永定河北京段生态补水,实现永定河地表地下协同修复、河道生态治理及全线贯通入海,继而在潮白河、北运河等流域推广实践,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治水之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做法:

一是坚持“以水开路、用水引路”,“以水开路”,解决河道受阻问题,以自然之力打通河流通道;“用水引路”,解决河流形态消失问题,以自然之势重塑河流形态。

二是坚持“遵循自然规律、自然恢复为主”,在春季惊蛰节气后,利用不同流量的水流作用营造生物栖息生境,推动河道实现近自然演变,促进水生态系统自然修复。

三是系统治理、协同修复,用好“压采”和“增渗”两个手段,把节水贯穿始终,一体化推进地下水涵养,推动西郊地下水储备区建设以及重点泉域恢复工作。

四是坚持统筹兼顾、精细调度,把每一次生态补水视为一次大规模长时间的实地原型试验,加强监测分析,深化规律认识,精细做好本地水、再生水、引黄水、引江水“四水”统筹利用,探索实践多目标配置调度。

下一步,水利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构河流伦理,凝聚工作合力,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全国母亲河修复治理,让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大家。

问答2

新华社

河里有水是河流恢复生命的前提,近年来,全国一些重点河湖都确定了生态流量,那么请问生态流量保障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中有哪些作用,水利部采取哪些措施保障河湖生态流量?谢谢!

王宝恩

这个问题请水资源管理司于琪洋司长回答。

于琪洋

感谢新华社这位记者朋友对生态流量问题的提问。

河湖生态流量是指维系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需要保留在河流、湖泊中并满足一定水质要求的流量(水量、水位)。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是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底线的重要保障,是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水利部持续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管理,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制度。2020年,水利部印发《关于做好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和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生态流量的概念内涵、确定原则和管理措施等。2021年3月长江保护法实施、2023年4月黄河保护法实施,从法律层面对生态流量管控、生态调度等作出制度安排。

二是健全技术标准。水利部先后制修订了《河湖生态需水计算规范》《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计算与泄放设计规范》《水库生态流量泄放规程》等一系列技术标准。通过这些标准的制定,明确了河湖生态流量确定、泄放、监测管理等技术要求,形成面向河湖、新建和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流量确定和管理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全面夯实生态流量管理基础。

三是明确管控指标。在河湖方面,2020年以来,组织制定了全国171条跨省重点河湖、546条省内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逐河(湖)制定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在工程方面,开展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确定先行先试,完成334个工程生态流量复核工作,包括北京市北运河的北关拦河闸和清水河的斋堂水库,探索形成了一套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确定工作模式和技术路径。

四是严格监督管理。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推动将生态流量目标纳入河湖水资源调度和水工程调度的重要内容。搭建河湖生态流量监管平台,建立监管工作机制,实行生态流量监测预警和动态监管。

通过以上措施,基本搭建了河湖生态流量管理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河湖生态水量保障机制,为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保障。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要求,北京市确定了永定河、潮白河、清河等6条河湖8个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目标,逐年编制全市水资源配置方案及水资源调度计划,通过统筹外调水、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多水源,强化统一调度,加大生态用水保障力度。2021年以来,北京市全市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的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河湖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

下一步,水利部将进一步健全生态流量监管的政策、法规、标准,有序推进重点河湖和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核定,强化生态流量统一监管,维系河湖健康生命,促进人与水的和谐共生。谢谢!

问答3

中国发展改革报

北京作为缺水城市,持续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实现了五大河流连续4年贯通入海,请问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呢?谢谢!

王宝恩

这个问题请北京市水务局刘斌局长回答。

刘斌

首先感谢这位记者对北京水治理的关心和关注。

北京持续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实现河流贯通入海,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四水四定”原则,促进人水和谐共生。

在以水定城上,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描绘了城市副中心“蓝绿交织、水城共融”这样一个蓝图,这也就确定了我们全市水质改善的目标。2014年以来,我们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既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促进了水质的提升。大家都知道,副中心的北运河位于北京的九河下梢,是水质改善与治理的难点,也是标志性的河道。目前北运河水质的主要指标由过去的劣Ⅴ类改变为近Ⅳ类。

在以水定地上,严守建设用地规模底线,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坚守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基础上,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业节水,农业用水从2013年的9.1亿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2.5亿立方米。

在以水定人上,新版城市总规基于水资源量确定了2300万常住人口总量上限,2014年到2023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6万人,与前一个十年(2004年到2013年)相比,年均增长67万人下降了61万人,也就是说这十年比上一个十年每年少增长61万人,这就意味着每年削减水资源消耗增量5000万立方米。

在以水定产上,通过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过3200家,实现了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工业用水量从2013年的5.1亿立方米下降至2023年的2.8亿立方米。

第二,我们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保障。

一是坚持节水优先,严格实施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双控”。北京市万元GDP用水量从2013年的17.21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9.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5.28立方米降至5.63立方米,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从0.701提高至0.752,主要节水指标持续领跑全国,已经迈入了国际先进城市的行列。

二是坚持空间均衡,科学优化水资源配置。珍惜用好外调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进京水量已经超过100亿立方米,北京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600万。合理调蓄地表水,密云水库蓄水量从不足10亿立方米到今年汛后又再次超35亿立方米。加大再生水利用,年利用量超12亿立方米,占全市总用水量三成,再生水已成为城区河道环境用水的主力水源。有序涵养地下水,通过水源置换措施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年开采量由20亿立方米降至13亿立方米左右。通过多水源联合调度精准回补地下,2018年以来全市河湖补水量累计达104.2亿立方米,在让河流恢复生命的同时,全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面积由2015年的3113平方公里到今年已经实现了清零,地面严重沉降区面积减少99%,目前不足0.2平方公里。

三是坚持系统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取、供、用、排”全链条监管,本地水、外调水、再生水、雨洪水全水源调度,水量、水质、水生态全要素监测,断流多年的永定河有望实现连续两年全年全线有水,“鸟中国宝”东方白鹳和水中特别珍稀的桃花水母都在北京多个水域频现。

四是坚持两手发力,建立以水量、水质提升为目标的上游跨省市水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上游主动治理、保障生态水量。探索建立本市水生态区域补偿制度,让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益。在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中,我们充分发挥全国首家流域治理企业——永定河流域投资公司作用,协同上下游共同发力。

我就介绍到这儿,谢谢!

问答4

澎湃新闻

近年来,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地下水长期超采局面得到明显改变,一些干涸多年的泉域得到复涌,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水利部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哪些成效?谢谢!

王宝恩

这个问题请水资源管理司于琪洋司长回答。

于琪洋

谢谢澎湃新闻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改善流域和区域水生态、水环境,事关首都水安全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这件事非常重要,水利部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结合2014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的有利时机,我们以受水区为重点,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2019年和2023年,水利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实施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以3年为一个周期,采取强化重点领域节水、严控开发规模和强度、加大水源置换力度、实施河湖地下水回补、严格地下水利用管控等措施,全力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经过多年治理,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2023年底,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较2018年同期分别回升2.59米和7.06米;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水位回升和稳定面积分别达到88.6%、96.2%。根据2024年最新地下水超采区评价结果,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较2015年减少2.84万平方公里,减少比例达32.8%;地下水超采量减少50.7亿立方米,减少比例达85.8%;严重超采区面积减少4.82万平方公里,减少98.9%。泉域保护治理是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内容。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对北京市白浮泉和河北省一亩泉等重点泉域,制定“一泉一策”保护治理方案,调查摸清泉域水文地质条件,明确泉域保护范围,重点围绕“加大补、限制采、探索灌”三个方面开展治理,加强泉域地下水动态监测,不断改善泉域水生态环境。推动泉域保护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北京市陈家庄泉等81处泉眼干涸多年后实现复涌,全市1361个在册泉点中,有水在流的泉达到880个,占比为64.7%。同时,河北省泉域复涌也取得积极成效。1982年断流的河北邢台百泉,自2021年7月以来持续复涌,日均出水量2万立方米,形成水域面积790亩,重现“水涌百穴,甘露争溢”美景。邯郸黑龙洞泉自1987年以来出现多次干涸,经过治理,近年来,黑龙洞泉域持续涌流,泉域日均涌水量稳定在26万立方米左右。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力度,完善管理保护长效机制,让越来越多的泉域复涌,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地下水超采治理带来的福利。谢谢!

问答5

新华网

优化水资源调度方面,能否具体说说北京市如何利用再生水和雨洪水促进河湖复苏?谢谢!

王宝恩

这个问题请北京市水务局刘斌局长回答。

刘斌

感谢新华网记者的提问,从提问可以看得出您对北京非常规水利用的关注。

在北京本地水资源和外调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一直特别重视再生水和雨洪水的利用。

在再生水利用方面,一是持续推进再生水厂建设和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十余年来,我们连续实施了四个城乡污水治理三年行动,建成再生水厂74座,再生水日生产能力达704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从82%提升至97.3%,我们的再生水主要出水指标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标准,在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再生水用量占工业生产、环卫绿化、市政杂用等行业总用水量的三分之一,已成为北京市稳定的“第二水源”。二是城市河湖加大再生水利用。再生水为重塑京城水系,建设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水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大家所熟悉的清河、坝河、凉水河、通惠河,南海子、南苑湿地和北边的圆明园等河湖均已实现再生水补水,年生态补水量超11亿立方米,并逐步形成稳定的再生水补给机制。

在雨洪水资源利用方面,一是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将雨水就地消纳利用和补给地下水。目前,北京市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全市建成区总面积的35%以上,可实现常规下70%的雨水就地消纳利用。多年来,北京建设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绿化屋顶等雨水利用设施1亿多立方米,形成源头雨水收集消纳利用能力924万立方米。二是我们遵循“保安全、多蓄水、补生态”原则,针对近年北京雨水较为丰沛的条件,汛期科学调度大中型水库拦洪削峰,开展生态补水,加强水资源战略储备,精准回补重要的地下水源地和重点泉域,实现地表地下协同修复,五大河流全部贯通入海,永定河可能连续第二年实现全年全线有水。谢谢!

问答6

中国水利报

过去海河流域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问题严重,近年来,水利部采取了生态补水措施,海河流域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请问这方面进展如何,下一步有何考虑?谢谢!

王宝恩

这个问题请水资源管理司于琪洋司长回答。

于琪洋

谢谢中国水利报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海河流域特别是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我们国家水资源紧缺的区域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降雨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经济社会发展对流域下垫面的影响,海河流域水资源量呈现衰减趋势,而开发程度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河湖生态用水被挤占、地下水超采,引发了河道断流、湖泊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水利部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生态补水措施。

2018年起,水利部会同京津冀三省市人民政府,统筹南水北调引江水、引黄水、引滦水、当地水库水、再生水、雨洪水等各种水源,选择了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这三条河流的重点河段试点实施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通过试点不断扩大范围,2019年起,全面启动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每年制定印发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实施方案和夏季补水方案,按计划实施补水。到2024年,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范围从最初的3条试点河流的重点河段扩大到7个水系38条(个)河湖常态化补水,并相机为其他河湖进行补水,截至2024年8月底,累计为华北地区补水390亿立方米。

应该说通过实施生态补水,华北地区的河流出现了非常好的变化,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滹沱河等华北主要水系先后实现了水流全线贯通。干涸40多年的滹沱河重现碧波,断流干涸26年之久的永定河实现了全年全线有水,白洋淀生态水位保证率达到100%,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实现了全线水流贯通。2023年华北地区补水河流有水河长增加到2722公里,比2018年增加了2倍,形成水面面积779平方公里,增加了1.2倍。补水河道周边10公里范围内浅层地下水水位较治理前2018年同期平均回升了5.32米。重点补水河湖Ⅲ类以上水质类别断面比例达到80%,较补水前上升了28.8个百分点;河湖底栖动物、鱼类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普遍降低。白洋淀水动力与水质持续改善,淀区野生鸟类物种数增加至242种,较补水前增加了36种,“华北明珠”恢复生机。总体来看,华北地区大部分河湖做到了有水、有流动的水、有干净的水,治理区地下水水位总体呈回升态势。

下一步,水利部将继续以京津冀地区为重点,以治理地下水超采为目标,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生命线的作用,优化调度各类水源,持续向海河流域河湖实施生态补水,不断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谢谢!

问答7

北京日报

永定河已连续4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成为河湖生态复苏的典型,那么请问北京市在河湖复苏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创新呢?谢谢!

王宝恩

这个问题请北京市水务局刘斌局长回答。

刘斌

非常高兴遇到了我们北京媒体的提问。

北京根据不同河流的实际情况对河湖复苏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就以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为例,永定河大家都知道,曾经多年干涸断流。在永定河复苏过程中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协同,一个是统筹。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永定河的复苏是在水利部的统一领导下,在山西、河北等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开展的,这种支持和协同是我们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在这种协同支持下,自2019年开始,我们统筹上游集中输水、引黄河水,调南水北调水和我们的优质再生水,累计向永定河补水超过了22亿立方米,其中官厅水库接收上游集中输水5.9亿立方米,接收引黄河的调水4.8亿立方米。正是在部门、省市的共同支持下,在我们的统筹调度下,永定河才初步实现了“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这一目标。

对于北京众多的兼具行洪和景观功能的城市河道,我们是以再生水为主力水源,探索“浅水急流”的调度模式。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什么叫“浅水急流”。“浅水急流”实际上就是通过水资源调度,降低河道水位,通过低水位的运行,城市河湖构建出浅滩—深槽交错的多元生境,伴随着底泥的修复和水生植物的生长,北京的城市河道中开始出现多种底栖生物,同时也吸引来了众多的鸟类在此栖息觅食。

同时,我们利用科技手段加强水质、水生态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优化调度,维护和提高河湖生物多样性。一是逐步构建涵盖全市五大流域、主要支流、水库、湖泊和湿地的监测站网,我们北京水质水生态各类站点已经达到1269个。二是建立和完善以水生态监测标准、水生态健康评价标准、指示性物种名录等为代表的水生态标准体系。三是持续开展水生态健康状况监测评价,加强遥感监测、环境DNA监测、AI智能识别等新技术在水生态监测评价方面的应用,为科学生态补水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十多年来,北京的治水尊重自然规律,以自然恢复为主,坚持地表地下协同修复,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治水之路,首都的水安全变得更有保障,水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优化水资源布局,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促进首都水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花园城市建设,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更大的力量。谢谢!

问答8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请问水利部在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王宝恩

京杭大运河是一个活态遗产,它具有防洪排涝、输水供水、内河航运、生态景观等功能,所以叫活态遗产。推动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水资源短缺,河道断流、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2022年以来,水利部联合京津冀鲁四省市人民政府,每年组织开展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工作。通过优化调度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供水、引黄水、本地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水源,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断水百年之久的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今年贯通时长超过100天。

特别是今年6月下旬,受高温少雨影响,华北、黄淮等地旱情迅速发展,水利部锚定“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确保规模化养殖和大牲畜用水安全,全力保障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目标,找准供需突出矛盾,摸清抗旱用水需求,实施科学精细调度,统筹各地用水需求,加强取用水监管和河道沿线取水计量和管控,确保各取水口有序取水,科学统筹抗旱供水和京杭大运河补水工作。2024年京杭大运河启动补水以来,大运河沿线累计引水5.93亿立方米,用于置换269.45万亩灌溉农田抽取的深层地下水。补水行动为沿线省区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了置换水源,补水河道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降雨偏少的情况下,河道周边地下水得到补给,同时有效保障了沿线抗旱用水需求。

多年的连续补水,极大程度修复了大运河生态环境,恢复带动了岸线保护和服务提升,增强了大运河管护能力,逐步恢复和提升大运河的各项功能,推动改善沿线居民生产生活环境,逐步重塑大运河成为“有水的河”活态遗产,为更好承载大运河文化功能创造了条件,带动大运河文化重焕活力,为延续壮美运河的千年神韵提供了水利保障。

此外,我们还利用大运河贯通补水的有利时机,积极协调京津冀实现大运河游船的互联互通。北京市积极推进大运河滨水空间开放共享,大运河京冀段实现游船互联互通,也就是北京和河北这一段实现了游船的互联互通;新建滨水护河通道50公里、堤顶绿道20公里、休闲广场9座,便民设施日臻完善。联合开展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等20余项“运河+文化”“运河+体育”亲水、滨水活动,助力运河商务区打造滨水经济,努力为市民提供更多生态休闲空间,集中展现运河文化中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刁莉莉

再次感谢王宝恩副部长和其他几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