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持续深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慧聪水工业网 2024-07-23 09:04 来源:中国环境APP作者:中环报记者文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要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张丛林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从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角度,阐述如何做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双城经济圈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中国环境报:为什么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下简称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展治水攻坚,对双城经济圈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张丛林: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与城镇数量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

从长远来看,推动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协同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水环境是支撑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关键基石,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有必要持续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双城经济圈迈上新台阶积累新经验、探索新路径。

持续深入打好双城经济圈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减轻污染负荷、改善流域水质、维护生态功能、确保生态安全、支撑绿色发展等方面作用巨大,对三峡库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国环境报:截至目前,在打好双城经济圈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张丛林: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和相关省市为持续深入打好双城经济圈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重要成就,成渝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好于一些重点区域。二是区域产业发展全面“起势”,呈现出成都和重庆双核相向发展、联动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基础不断夯实,体现在跨部门协同、跨区域协同、跨领域协同等方面。

但是必须看到,双城经济圈水污染防治工作距离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目标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若不加以重视,有可能成为制约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素。

一是多源污染导致水污染风险较高。在双城经济圈高速发展背景下,城市生活和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水环境承载能力面临较大压力。例如,泸州、德阳、内江、自贡、绵阳、江津、永川等城市产业发展过分依赖化工、机械等重工业,导致废水及污染物的排放量过大,环境无法承载。

二是跨界污染协同治理难度大。成渝两地跨界河流众多,受产业布局、能源结构、地形地貌等条件影响,大量跨界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水污染联防联治亟待加强。例如,2021年,成渝跨界河流水质优良率偏低,有近40%的流域水质在Ⅲ类以下,其中,劣V类水质近10%。

三是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原有国家级贫困县16个,经济水平和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低。2021年,重庆、成都、绵阳、乐山、南充等主要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介于2.8万元—4.6万元之间,而长三角及珠三角主要城市已普遍突破6万元大关。双城经济圈在相对不高的收入水平上,面临较为繁重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保护与发展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中国环境报:如何将双城经济圈建设与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相结合,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张丛林:基于上述条件,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应从顶层设计、多方协同、监测体系、资金机制等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深入打好双城经济圈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首先是强化水环境保护立法协同,统一相关标准。

一是完善双城经济圈水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从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层面建立立法工作联席会议和协商沟通机制,由川渝两地轮流承办相关会议,及时交流沟通,凝聚有益共识;出台规范协同立法的基本制度或协同制定立法框架协议,确保立法工作的一致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针对重点领域探索推进水环境保护协同立法。二是探索建立双城经济圈水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标准一体化“2+2”合作机制,由川渝两地生态环境和市场监管部门协同推进标准一体化建设工作,对水环境质量、水污染物排放、水环境监测等有关标准进行统一谋划、统一立项、统一起草、统一发布,推进标准“立项—编制—应用—更新—废止”全生命周期的协同。同时,成立由川渝科研院所、高校、行业协会等单位专家组成的双城经济圈水环境标准一体化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标准技术咨询和审核工作。

其次是健全水环境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多元参与。

一是建立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由国务院主要领导任组长,小组成员包括川渝地区主要领导、有关部委负责人,统一指导和统筹协调双城经济圈流域管理战略实施,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涉水资源环境问题,督促检查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拟订并协调实施双城经济圈涉水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重大政策,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二是积极推动多元参与。强化企业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主体责任,针对重污染企业,须通过“黑名单”制度、联合监管、刑事追责等手段进行约束,对积极减排、主动公开水污染监测及治理相关信息的企业,可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健全公示、举报、听证、舆论等公众监督制度,合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扩展公众了解和参与水环境保护决策的途径和方式。

第三是建立健全水环境监测体系,推动监测联动。

一是不断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推进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开展双城经济圈重点河流、重点行业、典型工业园区涉水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试点,探索开展地下水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逐步摸清新污染物环境赋存底数。完善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开展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及其生境、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监测。二是着力提升跨界水质监测能力。优化联合监测断面,完善监测指标,在重点跨界水体环境质量、污染排放等领域开展联合监测。加强监测数据共享,基于监测结果,在重要跨界河流开展水质自动预警试点。三是深化水环境保护督察联动及立法司法保护协作,协同开展执法检查,共同完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水环境监测网衔接融合,组织开展联合演练、联合隐患排查整治,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第四是拓展水环境保护资金来源,提升生态价值。

一是设立双城经济圈水环境保护与发展基金。由具有投融资经验的专业公司对基金进行管理,资金由特定的托管银行进行管理。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流域治理、市政及工业污水处理、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领域,将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和生态环境收益在各利益相关方之间进行分配。

二是创新涉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基于水污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成果,集合不同类型已有生态产品优势,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等产业融合起来,发展生态产业链,有效挖掘双城经济圈涉水生态产品价值。积极培育生态产业化经营主体,促进现代生态产业与双城经济圈传统农林牧渔业之间的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生态+”的新型业态。打造双城经济圈的生态产品、生态服务品牌,采用电商、直播、新媒体等方式助力生态产品热销。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