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口排查整治要追根溯源
云南省近日启动九湖流域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达标排放百日行动暨滇池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笔者认为,当前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污水直排问题未能根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低是制约河湖水质提升的重要原因。立足现有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实际,系统化精准治污源头治理,斩断入河湖污染物路径,排污口排查整治是最有效手段。
河湖污染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排污口是连接水里和岸上的关键节点,在排查整治排污口上下足功夫,能有效管控入河湖污染物排放。排污口排查整治不能仅停留在备案、编号、挂牌、常态化监控层面,要深挖其源,治标更要治本,查明污水来源和形成原因,实现最大化减少污水直排的目标。应追根溯源找出排污口前端污染源。排查管网是否存在错接漏接、破损渗漏,管网承载力是否充足,雨污分流是否彻底。按前端污染源性质区分工业污染源、污水处理厂中水、城乡生活污染源和其他污染源4类。按排污口属地位置区分城市和乡村两类。分级分类顺藤摸瓜,因地制宜加强源头管控和整治,以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控源截污节能减排,最大化减轻污染物负荷。排污口不能无限度接纳污染物,应设定汇入污水量和污染物负荷上限,在安装自动监测和预警调控设备的同时,及时针对排污口前端污染源,采取降污措施调控污染源负荷,使污染物能够就地消纳或梯次消减。
河湖水环境治理难在无水可治和有水难治。无水可治主要是指没有充足水源补入,长期处于干涸断流无生命力状态;有水难治是指因汛期水量过大无法调控,或是污水长期直排河湖,且水体不流动导致黑臭。提高河湖水质有效手段,就是增大优质水源补入量,最大化减少污水汇入量。要深度排查隐性排污口和动态排污口,拓展到面源污染地表径流汇入通道,拓展到因降水导致排污口污水溢流。杜绝因监管不到位和监测数据不准确,导致违法排污问题发生。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和政府兜底原则,按排污口位置属地,明确排污口责任主体,按排污口污染物汇入来源,建立责任主体清单。强化污染溯源排查,实施岸上治水和根源治水。加强对生活排污口、工业排污口、农业面源、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等污染源排查,切断污水入河湖污染通道。加强对城乡污水处理厂管控,探索建立派出驻厂监管员制度,确保处理中水达标排放,使排污口成为达标水源补入口。
入河湖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及监督管理难度大。排查整治应坚持“有口皆查、应查尽查”原则,排查整治与分级分类管理并重,排查要全、监测要精、溯源要准、整治要实、监管要严。采取无人机航测、人工徒步排查、管道机器人巡查、污染源测定监测、专家质控核查等方式,既运用高科技又下足笨功夫。针对极端降雨条件下排污口承载力和汇入端最大处置能力,处理好防汛与排污的关系、保民生与保水质的关系。优化污水泵站、管网、污水处理厂等联合调度,确保汇入排污口的污水来源量和浓度上有效减排,污染物负荷总量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相匹配。提升河湖污染根源问题治理能力,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