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岂容“掺水” ?
近期,某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假工程”让群众非常闹心,被央视报道,也引起网络热议。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民群众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顽疾。有的“豆腐渣”工程质量不高,截污管道“缺斤短两”,设施设备容易损坏,运行故障率高。有的“面子”工程治理效果不好,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技术路线选择不合理,好看不中用,常常晒太阳。有的“城市”工程形象观感不佳,热衷大开大挖,大量使用钢筋水泥,灰白建筑显得突兀生硬,破坏整体村容村貌 。有的工程自顾自地修工程、挖管道、做造型,不理会群众想什么、要什么、爱好什么,群众自然就不参与、难理解、不满意。
这些问题既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阻碍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推进,也容易成为舆论热点。而这些问题之所以频繁且反复出现,虽有其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存在地方管理者认识不到位、思想有偏差等主观原因。
有的地方认为农村污水成分简单、处理容易,不易发生污染问题,工作安排、系统规划、前期论证等方面可以“水一点”;有的地方认为农村地区污染负荷低,自然消纳能力和空间大,建设标准、工程质量、维护管理等可以“水一点”;有的地方认为农村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特殊情况多,群众众口难调,项目验收和绩效考核可以“水一点”;有的地方觉得农村地区山高路长,点与点之间相隔甚远,技术帮扶、定期监测、日常监管可以“水一点”。正是这里“水一点”、那里“水一点”,最终导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质量掺水、漏洞百出,益民惠民工程变成“民怨工程”“扰民工程”。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典型的看着容易、干起来难。各地应聚焦规划、建设和管理三个关键环节,深入破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突出问题,确保治污工程不“掺水”,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充分认识农村污水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深入摸底调查,建立农村污水重点治理村庄清单并动态更新。坚持系统观念,综合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人口与经济状况、节约用水情况、地形地貌特征等因素,科学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或方案,坚决摈弃“图数量不图质量”“讲样子不讲效果”“看结果不看过程”等错误观念,真正建好一批能用、管用、耐看的农村污水处理工程。
标准明确,有的放矢。农村区域差异性大,要围绕农村污水处理责任怎么分、工程如何建、绩效如何考、资金怎么管等重点,制定专项管理制度办法,从制度、标准、队伍、经费、监督等方面构建起运维管理体系,让基本条件、规定动作清楚明白,推动治理工程不折不扣落地落实。
管服兼具,奖惩分明。强化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技术帮扶和日常监管。借鉴杭州市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全生命周期红色“指导员制”、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公开征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突出问题等典型做法,推动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整改,避免问题越积越多。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过程绩效评价体系,对于建得好、管得好的,加大奖补力度,反之则降低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对于拖延整改或恶意排污的坚决处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