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个暴雨红色预警!四问南方强降水天气
6月17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强降水天气。6月24日10时,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暴雨红色预警,这也是自2010年启用预警发布机制以来发布的第三个暴雨红色预警。
从晚春到盛夏,受东亚季风影响,我国暴雨频繁发生。但自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以来,强降水天气接连而至,南方本轮强降水具有降水持续时间长、强降水落区空间重叠度高、主雨带上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列车效应”显著等特点。
一问:这场降水天气有多强?
“1小时下了54个西湖”,6月24日,湖南省长沙市的暴雨致多河道水位上涨,长沙在一小时内连发六道洪水预警。
6月21日晚开始,湖南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6月22日,常德等地降水刷新当地历史极值。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告诉记者,6月17日以来,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有200毫米至400毫米,湖南常德、安徽黄山等局地达500毫米至713毫米。
“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的降水量较大,目前已经超出常年平均水平50%以上,局部地区甚至偏多一到两倍。”陈涛介绍。
记者了解到,湖南北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江苏中南部及贵州中部、广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
中央气象台预计,6月25日至6月27日,我国主雨带集中在江南北部到长江中下游一带,累计雨量预计高于历史同期。其中,湖北东南部、湖南北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局地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考虑到未来24小时仍然可能持续强降水,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陈涛说。
二问:为何此次降水这么强?
陈涛解释,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的配置。
从天气形势分析,未来三到四天,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维持比较稳定的状态,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深入到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梅雨锋主要在江南北部到沿江地区小幅南北摆动,导致降水落区重叠度高。
从环流特点来看,暖湿气流比较旺盛,主雨带位置也相对稳定,容易发生强对流。降水落区重叠度高,降水持续时间长,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降水强度大。
陈涛表示,这一轮强降水的主要特征是持续时间长,主雨带相对稳定、空间集中,降水落区重叠度高、降水累积效应突出,导致局地出现较大降水量。另外,这次主雨带有夜间降水明显增强的特征,这也是我国的一个特点,最强降水往往发生在后半夜到早上。
“从雨强特征上来说,短时降水量普遍不是特别突出,每小时降水量一般以20毫米—50毫米、局地70毫米—80毫米为主,但是因为降水持续时间长,导致总量大。”陈涛解释。
陈涛表示,因为每次强降水过程的持续时间、具体降水落区位置都具有明显差异,所以很难用同一套标准去讨论极端性。至于具体站点是否会突破历史同期极值或建站以来极值,目前难以直接下结论。
三问:为何要警惕旱涝急转?
在梅雨期出现北方高温、南方暴雨的情况是一种气候常态。
本月以来,我国主雨带经历了阶段性调整,从华南北部北抬到江淮之间。
6月22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组织中国气象局、水利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会商,提出湖北、安徽、江苏等前期受旱地区旱涝急转风险较高。
旱涝急转是在前期无降水或者降水偏少且已出现旱情的情况下,紧接着在短期内发生高强度降水并形成洪涝灾害的气象水文事件。
由于之前的干旱影响到流域内植被、雨水下渗等条件,在同样的降水总量下,旱涝急转带来的洪水往往更快更猛,也更容易造成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降雨情况,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排水设施检查,及时疏通河道和排水管网,加固病险水库,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堤防等重要险段的巡查。”
气象专家提示,警惕局地旱涝急转,建议做好灾害隐患点的巡查排险,江河湖库水情监测和管理及流域防汛工作。
四问:强降水天气如何应对?
未来一周内,我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暴雨灾害风险较高。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陈仲榆指出,暴雨对高速铁路运行有较大影响,建议旅客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天气预报,出行尽量避开强降水时段。同时,也要及时关注列车动态信息,做好出行计划安排。
能源方面,陈仲榆表示,需关注持续性大暴雨可能导致的变电站积水,短时强降水和持续降水叠加效应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和中小河流洪水,以及强对流天气对电力设施的损毁,建议提前做好电力运输设备巡检,防范强降水及次生灾害对发电设备以及电力工作人员作业安全的不利影响。